马路市场“打不死” 这本经该如何念?

路边的“摊贩游击队”,虽经多次处理,但仍无法有效遏制,城管部门的整治仅能治标难以治本。柳州从本月起,将针对马路市场进行历时半年的专项整治。违规摊贩缘何不愿进入市场经营?马路市场为何“打不死”?记者试图追寻连串问号背后的答案。

1.市场菜贩生意淡 变身“路边游击队”

19日下午2时,广雅新街市二楼的蔬菜摊位,案台瓷砖已经洗得干干净净,摊主已经打烊,一名摊贩正在转移地点,将菜挑到路边接着摆卖。

一名女摊主抱怨:“上午还有些顾客,中午以后根本没有生意,很多人不愿上到二楼买青菜。下午只有到路边摆摊,这些菜才能卖得出去。”

广雅新街市门前的人行道,长期有占道经营的果蔬摊贩,尤其是在下班高峰期,如果城管不坐镇现场,街边购销两旺的情景,甚至比集贸市场还要热闹。

以广雅铁路立交桥为分界线,一端属于柳北城管的辖区,另一端属于城中城管的辖区,这里的马路市场,恰好跨越两个辖区。这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柳北区一头的摊贩看见城管,便往城中区那边撤退;而城中区这边的摊贩看到城管,就往柳北区那边撤退。此处的马路市场,成为柳州市马路市场的一个缩影。

正规市场里面有空余摊位,市场外围却充斥着“占道游击队”;在市场里正规经营的果蔬摊主,溜到路边客串路边摊摊主;占道经营的摊贩,宁愿违规摆摊也不愿意进入市场...这些具有共性的“基因”,犹如交织在一起的死结,多年来始终无法破解。

虽然每月将近300元的摊租并不算贵,但每天仅有半天且相对冷清的生意,显然令摊主无法接受。为了维持生计,下午和傍晚的路边,成为部分正规市场摊主的选择。

这些路边摊贩认为,对市民来说,到集贸市场买东西还要停车,且要上下楼梯,很麻烦,而在路边买菜买果就方便多了,所以市场摊位的生意没有街边的好做。

2.正规市场有空摊 缘何成为“冷板凳”

广雅新街市二楼的蔬菜摊位,虽然全都租满,但一楼蔬菜摊位仍有空余,但显然无法吸引马路市场的摊贩进驻。违规占道经营,风吹日晒雨淋不说,还要随时躲避城管执法人员,路边摊贩到底玩的是哪一出?记者调查发现其中的玄机。

在广雅新街市外围路边摆卖的一名女摊主告诉记者,自己20年前就在广雅市场卖菜,历经市场多次改造,而最终“出来”的原因则是,蔬菜摊位不像肉行摊位,市场组织摊主定期抽签。摊位的位置有好有坏,大家全凭手气心服口服,但是蔬菜摊位则实行“终身制”,她原来的蔬菜摊位并非旺口。

由于感觉“不公平”,这名女摊贩退出正规集贸市场,转而加入“路边游击队”。就“地理位置”而言,路边的人流量、车流量更大,且不用缴纳任何摊位费用;城管执法人员也是劝导为主,对菜贩较少作出暂扣、罚款等措施,路边卖菜几乎是“零成本”。

受到马路市场冲击,在广雅新街市正规经营的摊主也是无可奈何。这里的一名摊主说:“城管没在的时候,路边卖菜的就摆出来了,就算罚款,这些摊贩几乎天天出来摆,城管也不可能天天罚人家吧?”

同样情形在其他市场同样存在。

20日中午12时40分,北雀路黄村市场门口外侧,占道经营摊贩消失得无影无踪,道路车流量虽然很大,但在市场节点没有出现拥堵。

而秩序好转的原因,是一辆城管执法车辆停在附近人行道,采取“实时盯防”战术。而摊贩的三轮车、货物仍然可见,城管与摊贩形成一种暂时的平衡局面,只要城管执法车辆离开,这种短暂平衡即被打破。

3.执法环境待改善 “疏堵结合”寻平衡

“没给人家找饭吃,没给人家生活...”当城管执法队员查处占道经营摊贩时,听到旁观者点评最多的,恐怕就是这句话。

据了解,除了开展规模整治行动,城管日常巡查以劝导为主,只有碰上那些“劝不动”的摊贩,才会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如暂扣经营工具或者货物。但尽管如此,执法仍然容易引起围观,一旦出现摊贩阻挠执法人员暂扣物品,极易发生肢体冲突。这时候,城管队员常被骂成“土匪”,可一旦摊贩乱摆乱卖导致道路拥堵,又有人骂城管不作为。

一名城管队员认为:“如果柳州市城管全体放假一两个星期,市区会乱成什么样?恐怕柳江大桥上都有摊贩摆摊。”柳南区城管执法局负责人则认为,目前的执法环境较为恶劣,因为部分群众不太理解他们。

也有城管执法人员抱怨,一旦商贩暴力抗法引起肢体接触,通过网络传播造成社会影响,即使城管队员再有道理,执法过程没有瑕疵,也需向上级作出书面报告,往往还会被批评“工作方式方法有问题”。

来自外部的不理解,让城管执法人员颇为困惑,而来自“体制内”的不理解,往往更令人无奈。

虽然整治马路市场多年,但各类摊贩依然见缝插针,活跃在柳州街头巷尾。为了减轻执法阻力,“疏堵结合”整治马路市场的思路,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近日,柳州出台“马路市场(夜市)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方案”,领导小组组长为柳州市副市长陈鸿宁,各城区(新区)政府、市委宣传部、市城管执法局、市五项整治办、市公安局、市交警支队、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委、市新闻出版局、市规划局等单位均有参与。

4 .“民生白市”有空间 实际操作存难度

根据《柳州市道路公共场所管理区域划分及容貌管理标准》,A、B级道路如城市干道和主干道严禁流动摊点占道经营,严禁设立马路市场。在此基础上,柳州近日提出,在便民利民不扰民、不影响交通和市容前提下,城区政府可在C、D级道路、背街小巷,免费设置便民摊点和季节性果蔬摊点,安置生活困难家庭和下岗失业人员。

整治工作将坚持依法整治、堵疏结合原则,力争用半年时间,使柳州马路市场占道经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类似思路其实早已提出,但设置临时便民摊位涉及众多部门,除了原有的民生夜市以外,“民生白市”实施进度极为缓慢。

免费设置摊位涉及秩序管理、保洁等经费支出,甚至涉及停车泊位,否则容易导致车辆乱停乱放。而更令人头痛的是,在市区电动车、机动车激增情形下,寻找适合场地并非易事。

有执法人员通过分析数字城管接到的投诉案例,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城市干道和主干道,由于街道宽阔,市民针对占道经营的投诉有限;市民投诉集中的,倒是相对狭窄的支路、次干道和小街小巷,因为占道摊贩使本来有限的道路缩水,市民感受更加明显。可见城市次要道路和小街小巷相对狭窄,实际操作难度不降反增。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政府设置的临时免费公益摊位,并非摊贩心仪的“旺口”,吸引力将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一脚踏两船”的现象,即摊贩既在合法地点摆摊,又在街边违规占道经营。

摊贩“两头忙”、“两头吃”现象,在青云民生夜市已经出现,这里的部分摊贩就提前撤场到映山街一带违规占道经营。

5 .“疏堵结合”为原则 防范打击是根本

本次柳州整治马路市场,实行“以人为本,堵疏结合”原则,利用现有市场的空余摊位,为流动摊贩提供经营场所,疏导流动摊贩进场经营。

记者从柳州市五项整治办获悉,经过长期调查走访,柳州市区绝大多数集贸市场,都有数量不等的空余摊位。摊贩想要进场合法经营,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关键还是看摊贩是否愿意进驻。

从目前来看,露天占道经营,除了城管执法人员劝导查处之外,这些摊贩几乎不受其他监管,吃秤头现象普遍存在。而在正规集贸市场,均设置有公平秤,且还有市场管理方的约束,而为了吸引回头客,这里的摊贩也很少在秤头上做手脚。

有关部门认为,整治马路市场根本之计在于防范和打击,否则必将冲击那些正规守法经营的摊贩,打破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进而形成恶性示范效应。

在加大力度整治马路市场的同时,城管部门也正在酝酿防范新招。如柳北城管执法局拟制作百块金属提示牌,固定设置在学校、集贸市场等重点路段,提醒摊贩别乱摆乱卖,相关提示语将尽量避免使用生硬语句。也有市民建议,城管部门不妨设置相关学习培训班,让被查处的违规摊贩自愿参加,完成学习培训的当事人可减轻或免于处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