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6年全区市政行业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布置下一步推进海绵城市改造、市政道路和停车场设施建设等九项重点工作。会上,我市提升市政设施建设水平惠民生“动作”取得的成绩广受点赞。
成绩取得的背后,我市如何推进旧城区道路改造和路网建设,改善市民出行条件,继而保障道路的通行效率?市住建委、市市政设施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4年后我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要达30%以上
据了解,根据自治区关于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要求,到2020年,我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要达30%以上,为此我市将重点强化快速公交(BRT)规划与建设,配合推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列车骨干网络和民航网络建设。
据介绍,今年我市实施市区道路公交站台港湾式改造项目,先后完成了东环大道、燎原路、柳长路等路段共38个公交站台改造工作,减少公交车出入站时对社会车辆的通行影响,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另外,现在正开展第二期公交站台改造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航生路、柳邕路等4条道路站台进行港湾式改造,扩大市区道路港湾式站台改造范围。在推广慢行交通系统,丰富市民出行选择方面,我市在完成慢行交通系统一、二期改造工程基础上,推广慢行交通系统。先后完成了高新五路、文兴路等8条道路,共计12.95公里慢行系统的建设,并结合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三期工程的规划布局建设,扩大公共自行车布点的范围,实现公交系统与自行车慢行系统的无缝衔接。
为配合公共交通建设,提高交通容积率,我市将打通断头路、交通瓶颈路段、毛细血管道路等道路改造项目作为重点来抓。今年,我市推进西堤路、滨江东路与锦绣路交叉路口、古亭大道、柳长路等道路改造,加快打通道路交通关键节点,缓解城市拥堵问题。还编制了《柳州市中心城区路网完善工程方案》,将庆丰路铁路下穿道路等道路交通关键节点纳入项目改造计划,为今后道路改造做好项目储备,以求更科学、合理完善城区路网建设,改善市民出行条件。
科技是我市惠民生的新动力
前不久,随着我市第一条采用透水砼新技术铺设的人行道在城中区瑞康路投入使用,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城市道路、桥梁设施管养力度,提升路面行车舒适性的理念,给惠民带来了诸多新动力。
据市政设施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道路养护方面,针对不同路况,有区别地使用强基厚面、路面预养护等符合海绵城市理念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地寻找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新技术。另外,在总结去年采用高强度快速砼新材料、1.5CM薄层微罩面、雾封层、防沉降排水井盖、沥青砼路面就地热再生等新材料和新技术试点应用的基础上,今年除了采用透水砼新技术外,还计划在道路上开设透水沥青砼面层微罩面等新材料的试点。
“惠民生是我们提升市政设施建设水平的第一要务。”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丰富城市道路管养手段,才是摸索出提升城市道路完好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