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桶换桶”分类投放垃圾

柳西环卫所将在永前片区实行垃圾集中清运模式

小区垃圾实行集中收运

环卫工人张贴通知,告知居民垃圾集中收运

废旧家具杂乱堆放,成了城市管理的焦点问题。有关专家认为,规范处置、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是解决垃圾乱堆放、乱丢弃的良方。实行垃圾集中分类投放、收运及处理迫在眉睫(详见晚报5月4日3版报道)。昨天,记者从柳西环卫所了解到,目前,林溪小区已实行“以桶换桶”垃圾集中清运模式,下一步将扩大服务半径,永前片区约6300户居民将享受“垃圾不落地”服务。

小区垃圾集中收运,居民从不理解到支持

居民生活区每天都产生大量垃圾,垃圾桶的设置是让人头疼的问题。记者采访发现,一楼的住户不赞成将垃圾桶放在楼道口附近,有些居民擅自挪动甚至出现人为破坏垃圾桶的情况,搞得地面很脏;而二楼以上的住户却认为,垃圾桶就应该放置在楼道口,方便直接投放。

林溪小区也碰到了类似问题。对此,柳西环卫所创新小区垃圾清运模式,利用小区空地集中设置垃圾桶,请居民多走几步统一定点投放垃圾,然后由专用车辆进行密闭化运输,更换新桶。刚开始,不少居民表示,整个小区40栋居民楼,只设置几个垃圾回收点,得走远路丢垃圾,非常不方便。

为解决该小区垃圾集中收运问题,柳西环卫所、街道办、社区、物业公司及居民代表召开协调会。会上,居民表示支持“以桶换桶”收运模式等工作,希望增设垃圾收运的位置提示牌。环卫部门根据居民提出的合理要求,逐一调整。

5月5日,记者到该小区看到,各楼道口乱丢乱放垃圾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公共环境。据了解,柳西环卫所合理放置集中收运垃圾桶,并张贴通知告知居民具体位置。如果遇到垃圾量大的情况,也会灵活机动地增加垃圾桶的数量。此外,林溪小区组织退休人员,帮助宣传和监督居民规范投放垃圾,社区也继续配合环卫部门,对垃圾丢弃点进行消毒。

“以桶换桶”收运模式为垃圾分类做好准备

“以桶换桶”收运模式是如何开展呢?8日,记者从柳西环卫所了解到,环卫工人驾驶五菱微型平板车,在垃圾集中收运点将装满垃圾的桶推至微型车后面的液压尾板上,通过按钮控制器将液压尾板升起,人工将垃圾桶推至车厢内,再放置空垃圾桶到原垃圾桶摆放处。整个操作只需人工推动垃圾桶,手动操作按钮控制器即可,且一次最多可拉8个垃圾桶,避免垃圾在运输过程中因撒漏造成的二次污染。

柳西环卫所所长郭艳涛介绍,为保证居民享受“垃圾不落地”的环卫服务,他们还专门派了2名环卫工对垃圾桶进行清洗,2名环卫工负责收运垃圾。目前,大多居民自觉丢垃圾进桶,环卫所按照一车可清运8个桶的量,每天出车约6次。现试点的林溪小区“以桶换桶”已经步入正轨,下一步将扩大服务半径,让永前片区约6300户居民享受高效、环保的收运垃圾服务。

郭艳涛表示,小区垃圾实行集中收运,引导居民自觉定点投放垃圾,为下一步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做好准备。

实现垃圾分类处理还需坚持“两条腿走路”

实行垃圾分类对节约土地空间、资源循环利用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不光要改变人们乱丢乱弃的生活习惯,也对垃圾处理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据了解,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指出,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而我市于2013年将“生活垃圾分类”列入为民办实事之一,并在市区250个小区内设置8750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并不顺利。有的居民表示,垃圾分类投放挺麻烦,坚持不下来。有的居民认为,即便是分类投放,环卫部门上门还是集中收运,达不到效果。从事环卫工作多年的甘先生认为,开展垃圾分类需坚持用“两条腿走路”:一是对社区、学校及单位持续宣传并引导大家改变生活习惯,提高文明素质;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引入民间投入,逐步增加垃圾收集、清运及终端处理环节的环卫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