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制胜“法宝” 一一“敲碎”违建

——我市清理整治违法建设“飓风行动”故事会第六集:好事多磨

自全市打击两违“飓风行动”开展以来,城中区已有将近12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被“飓风”刮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城中区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那么,城中区究竟有何法宝?记者决定走进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找出拆违背后的故事。

为获补偿搭违建强制拆除没商量

提起此次城中区打击两违行动的重难点,“环江滨水大道”与“牛车坪村”立刻从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拆违一线队员黄新智嘴里蹦出:“由于环江滨水大道与牛车坪村涉及的征地项目较多,范围比较广,‘种房’和村民违规盖房现象较多,这两处是执法队员们在巡查中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此次整治违建工作难啃的‘硬骨头’。”

据黄新智介绍,在征地范围内抢建违建,无疑是为了征地补偿款,一些违建业主为了多获得征地补偿款,可谓费尽心思。“一般人盖的房子都是力求牢固,你有见过把房子建在水塘里,房内甚至还有芭蕉树的吗?”黄新智向记者说起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奇葩事。

黄新智告诉记者,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队员在巡查紧邻环江滨水大道的河东村上茅洲屯时,发现村里一栋建在废弃水塘里的违建。“房屋的西外墙建在水塘里,东面外墙建在水塘边,楼房里还长着几棵芭蕉树,当时巡查的执法队员看到后都无语了。”

经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队员调查了解,该违建是当地一名村民为了获得更多征收补偿,便沿着征地划线区域抢建了这处房屋。随后执法队员依法将此违建拆除。

“苦口婆心”上门劝抵触情绪自然消

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拆违一线队员刘国荣负责辖区内居民生活小区里违建的查处工作。“我一直在做整治违法建设的工作。”作为一名整治违建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城管,刘国荣对整治违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也摸索、总结出一套有效拆除违建的方法。

“沟通和劝解是必不可少的,拆违前入户五六次都是很正常的事。”刘国荣告诉记者:“对于违建业主而言,拆违影响了他个人利益,违建被责令拆除难免有抵触情绪,如果事前没有沟通好就强制拆除,很有可能引发争执甚至冲突。”

为此,每次拆违前,刘国荣都会到业主家中做思想工作。“尽量通过劝导让当事人认识到违建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抵触情绪,这也有利于后续拆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今年5月,刘国荣接到投诉,城中区桂柳路大城小院小区4栋有人在消防通道搭建违法建筑,刘国荣前往调查发现,该小区2栋至6栋都存在消防通道被违建占用的情况,共有24处之多,全部需要拆除。

起初,拆违工作进展并不顺利,执法队员上门调查吃“闭门羹”是常事。但刘国荣和其他执法队员知难不退,拿出“牛皮糖”的功夫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宣传动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缓解了居民们的抵触情绪,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最后24处违建一天之内被全部拆除。

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城中区打赢打击两违的第一仗离不开十二个字——‘汗水换来成绩,耐心赢得理解。’接下来,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还将进一步加大巡查整治力度,推进‘飓风行动’的深入开展,继续拿着‘法宝’将违建一一‘敲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