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伤疤”需“良药”医治

地钉残桩常现,废弃电杆常见,道路地砖下陷……

地钉残桩、建筑垃圾、废弃电杆、下陷地砖……由于城市建设的“后遗症”,使得这些词语成了近段时间市民投诉的“热词”。许多市民表示,这些“城市伤疤”不仅留下了安全隐患,还给城市添加了管理成本。如何有效避免城市建设带来的“后遗症”,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城市之痛:道道“疤痕”显而易见
——看一看到底有哪些“后遗症”?

城市建设的快马加鞭,给市民带来了福利,但其留下的“后遗症”亦显而易见,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市民的宜居环境。到底有哪些“后遗症”?记者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受理立案的案件得知,城市建设留下的“后遗症”包括路面地钉、路面残桩、建筑垃圾、废弃电杆等诸多方面。

4月26日,市容巡查员发现鱼峰区柳石路一处人行道上“长”有6颗高约两厘米的地钉后,便上报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4月29日,鱼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执法队员将残留地钉清除。今年以来,平台共受理立案地钉类案件75件。

城市管理“12319”热线一名工作人员说,伴随着城市建设,许多干道被拓宽并整修一新,但留下了这些“后遗症”:一些电话亭、路牌、灯箱广告等公用设施移走后,基座却留下了,成了挡道的残桩。

“这些无主的残桩成了市民出行的绊脚石,伤人事件时有发生。”这名工作人员说,5月2日,柳北区景华路与红碑路交会处的道路旁遗留高出路面约10厘米的残桩,且残桩上有两根约30厘米长的钢筋,安全隐患极大。柳北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对此进行了处置。类似这样的残桩类案件,今年以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共受理了50件。

记者了解到,城市建设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今年以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共受理立案建筑垃圾类案件4573件。

除此,城市建设留下的废弃电杆亦成投诉焦点。4月21日,鹅岗路人行道上有根杆,杆上没有架有任何线缆,仅有“禁止车辆临时停放”的交通标识。4月22日,市公安局对其进行了拆除。今年以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共受理立杆类问题78个。

城市之问:“后遗症”多发戳中哪个痛点?
——对症“良药”就在身边

城市建设留下的“后遗症”引发关注。网友“橄榄树”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些多发的“后遗症”,戳中了城市建设的粗放性和不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某些城市建设单位责任心缺失、服务意识淡化,反映出有关部门跟踪不到位、监管乏力。

“城市建设步伐在加快,留下的‘后遗症’在增多。”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有关人员说。避免“后遗症”,“良药”在身边,关键在城市建设单位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加强,补上建设不精细不科学不持续不跟踪的短板,做到建设与管理同步。城市建设留下的“后遗症”,增加了城市维修和管理的成本,各方必须采取措施有效避免“后遗症”多发的势头。

市委党校副教授潘大庆认为,“后遗症”的频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建设和施工单位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贪图省事,不排除有的单位是为了节约建设和施工成本而有意为之。因此,住建部门要做到建设与施工全过程跟踪和监督,督促城市建设和施工单位必须严格规划施工。城管部门要强化日常巡查,一旦发现城市建设留下的“后遗症”,应立即要求城市建设和施工单位消除“后遗症”,并对其进行严厉处罚。(通讯员  蒋丝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