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穿梭在龙城街巷,他们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们一个人、一辆电动车,每天穿行在车水马龙的柳州街头,风雨无阻。
井盖破了,树木倒了,路面脏了……他们立即拍照上报,跟踪处理进度,直至问题解决。
他们就像是城市管理的“侦察兵”,是城管工作的“耳目”、“眼线”。他们就是工作在城市管理一线的市容巡查员。
林晓丽:“小不点”大能量守护城市容颜
柳州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鱼峰市容巡查中队的市容巡查员林晓丽,是2018年才入行的新人,她身材瘦小,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队伍里尤显柔弱。

林晓丽(前排一)和同事列队集合点名。
“风油精、驱蚊液、大桶水……我装备好齐全的啵!”8月11日上午8时,林晓丽拎着两壶水,前往自己的责任网格开展巡查,出发前,她向记者展示了随身的“行头”。
“这块广告布昨天就破了”、“昨天早上有人在这里扔了一个旧沙发”……一路上,林晓丽不停地给记者介绍她的工作。

在路上发现隔离栏损坏,立即停车查询案件信息。
在东环大道东一巷路口,她靠边停车后,指了指路中间,那里有一处下水道雨篦子变形下陷。
林晓丽说,前一天她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已经拍照上报,还摆放了反光锥筒,但现在锥筒不见了。她四下找了一会,很快找回了那个锥筒重新摆放好。
她说,东环大道是主干道,车流量大,雨篦子被碾坏后,不及时修复很危险。她再次通过柳州“智慧城管”系统跟踪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处理。
反反复复上报同一个事件,对林晓丽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她盯着一个无盖窨井足足有一个月。当时,由于缺货,责任单位迟迟不能补装井盖,于是她每天都要去那里看几遍,看临时盖板和警示标志是否还在。直至井盖装好,她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林晓丽说,守护市容市貌是他们的职责,有时候,听到外地游客对柳州的城市景观大加赞赏,她都会对自己的付出倍感欣慰。

东环大道东一巷,一处下水道雨箅子被汽车碾坏,为确保车辆行人安全,市容巡查员林晓丽找来一个锥筒作警示标识。今报记者许洁琳 摄
卢泽威:责任网格从3条路走成了13条
城中中队河东分队的卢泽威是2010年入职的第一批市容巡查员。10年前,他的责任网格只有3条路,总长十几公里,而今,已变成了13条路约40公里。

8月12日上午8时,河东分队全员准时出发开展巡查。
刚开始,他们没有统一制服,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夏天,衣服每天都结出一层层的盐花;冬天,常常在凛冽的寒风中巡查。从2014年起,他们有了电动车。近两年,队里还配了几辆小E。但不管“坐骑”怎样变,他们的工作还是要靠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卢泽威说,他们的信息采集工作分为“事件”和“部件”两大类。“部件”就是井盖、路灯、立杆、交通信号设施、路牌、绿化带等路面设施;“事件”则是私搭乱建、扬尘撒漏、乱扔垃圾、乱摆乱卖等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工作必须要非常细致地观察。在市中心、市场周边路段,人流量大,边骑车边看不安全,必须步行。有很多设施离道路较远,也需要靠走着去看。有时候,遇到的是一些小问题,他们都会自己动手去处理。
工作辛苦又枯燥,但卢泽威却说,10年来,他见证了这些街道一点一滴的变化。柳州每一年都在成长,街上的草木、店铺、房屋、大楼,每一年都变得更美,这些变化,就是他们每天前进的动力。

市容巡查员卢泽威对一处路面开挖进行信息采集。今报记者许洁琳 摄
一年助力解决城市问题30多万件
柳州数字城管系统于2010年12月开始运行,2011年8月,主城区二、三级平台、市级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网络相继建立。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和柳江区分别于2015年和2019年完成了地理信息普查测绘、建库扩容,监管范围由最初的124平方公里拓展至286.86平方公里,责任单元网格由48个增加至109个。
目前,柳州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共有293名市容巡查员,分别在柳南、柳北、鱼峰、城中、柳东五个市容巡查中队(含柳江分队),在全市109个工作责任网格内,每天8时至21时,按照4小班2班倒上班,每个班次按主要路段不少于三遍、次要路段不少于两遍的要求,进行不间断地巡查,主动、高效、快速地发现并解决城市管理问题。
2011年,信息中心共受理市容巡查员上报城市管理案件17.64万件,处置结案16.79万件,结案率为95.18%;2020年,受理案件信息提升至34.85万件,日均采集案件量上千件,立案34.61万件,结案34.38万件,结案率99.35%。
一年能发现30多万件遍布城市的各种问题,市容巡查员靠着自己踏实的脚步、辛勤的汗水。他们的坚守和奉献,让我们的城市一天比一天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