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大城管”这样炼成

在南京的城市管理上,曾经有一个经典的“落叶论”:一片树叶落下,应该由几个部门负责清理?南京人如此回答:“一个,不!两个,不 !三个,不 !说不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根据之前的规定 ,树叶的位置不同,其管理部门也各不相同:如果树叶落到马路上,归市容部门管;如果落到绿岛内,就归园林部门管;落在古力井内,则应该市政部门负责...因为很多部门职能交叉,常出现相互推诿、扯皮,难以形成执法合力。针对这种情况,南京下决心对饱受诟病的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城管从“单管”走向“共治”

2009年,南京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由南京市市长直接挂帅,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城管委的成员。下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2010年,顺应大部制改革潮流,南京市政府开始“合并同类项”,尝试着将原来职能交叉较多的一个个“小”局整合成“大”局。在原有市容局的基础上,市政和园林等部门一些城市管理职能也被并入。新的城管局主要职能有:市容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爱国卫生管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政管理、绿化管理。路灯管养、城区防汛和扫雪防冻工作也被纳入。

此外,撤销2009年成立的城管办,将城管办设在城市管理局内,负责联系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

2011年,南京市政府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共同承接国务院法制办下达的重点研究课题-城市管理立法研究。

2013年3月1日,被外界称为全国首部城市治理法规的《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强调城市治理,在其实施方式上是“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将城市由单方面的管理,改为公众参与的“治理”。

为了达到长效治理的效果,《条例》规定成立“南京城市治理委员会”(简称“城治委”)。“事实上,城治委是城管委的升级版,它的好处在于,不占用编制和人员,不仅起到了协调各部门的作用,而且让相关部门少了一道行政干预。”南京市城管局宣教处主任丁怡介绍。

公众委员占多数席位

《条例》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市民广泛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根据规定,“城治委”的公众委员不低于50%。据南京市城市管理局法规处主任张保军介绍,南京第一届“城治委”由84名委员构成,其中公务委员39名,公众委员45名。公务委员包括市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市长、秘书长、城管局及各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一把手;而公众委员包括来自社会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界的13名专家,来自NGO 、企业、高校、部队的19名社会组织代表,来自国企、民企、外企、媒体等方面的13名代表。

“市城治委的公众委员由市政府聘任,每届任期三年,连续聘任不得超过两届。”张保军告诉记者,在议事和决策流程方面,所有的委员具有相同权限的投票表决权。

根据《条例》的要求,从2013年3月1日起,南京市“城治委”每个季度都要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商讨、决议一个集体遴选出的与城管工作相关的议题。

发动群众共同“治”理

武文娟是南京师范大学传播系的研究生,24岁的她是本届公众委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冲劲很足,而且敢于挑刺。”丁怡说,他们希望公众委员能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当“花瓶”。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当选公众委员后,先是关注到了扬尘问题。他通过微博发布了多条自己看到的问题,并附上了照片。“发了微博后,我经常能看到有城管队员在现场管理,洒水降尘的力度也加大了,的确有效果。”顾大松说。

如果说南京城市治理委员会的公众委员,仅仅只是“45人的力量”的话,那么城市治理志愿者则可以称得上是“蚂蚁雄兵”了。去年7月底,南京城市治理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据介绍,只是成立当天,登记注册的志愿者就已有3.2万人。协会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公益性的活动,邀请志愿者参加,比如垃圾分类、清理“牛皮癣”、维持停车秩序、劝导占道经营等。

开办城管节目“自揭伤疤”

在对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南京市城管局主动跟当地电视台联合制作一款名为《城管行》的电视节目。据介绍,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城管队员原生态主持的现场采访类城管新闻专栏。该节目于每周一至周五晚六点半在电视台播出。

节目内容涵盖了南京城管系统的执法、市容、环卫、市政、爱卫、停车六大行业。该节目主持人李婷婷告诉记者,该节目的原则之一就是“不护短”。据了解,通过监督曝光解决市民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占节目总量60%以上。

目前该节目已经开播三年多。“节目对于执法队员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为南京市和南京城管系统积累了声誉。”李婷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