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城市工程车(含泥头车、散装物料运输车、水泥搅拌车)的管理,近年来,南宁市从车辆的装卸源头、车体本身、行驶路线、驾驶人等几方面入手,着力念好“管”“改”“治”“教”四字诀,规范执法、严管重罚、狠抓落实,城市工程车撒漏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工程车交通事故明显下降,道路扬尘污染情况明显好转,空气质量不断巩固提升。
本文作者、南宁市城管局局长梁勇现场调研
念好“管”字诀 依法严管重罚
(一)管住源头点
强化源头管控,压实工地、采石场、搅拌站等装卸源头主管部门的责任,严格“四不出门”,装载过量的不能出门,密闭不严的不能出门,车体不整洁带泥上路的不能出门,手续不齐全的不能出门,确保工程车干净、整洁、不撒漏才能驶出施工区域。
对于申请办理建筑垃圾排放许可的工地,由城管执法队伍到现场核查。不符合工地出入口建设、管理标准的,一律不予发放建筑垃圾排放许可,确保扬尘污染不出工地。
办理建筑垃圾排放证时,明确规定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区域、时间。城管部门对路面撒漏等违法现象,追查至工地源头,由建设部门对施工工地进行处罚、管理,督促工地加强文明施工,确保车辆净车出场。
7月23日,市“大行动”办在巡查途中,发现一辆散装物料运输车在长虹路上超速逆行、撒漏严重,随即一路紧盯,追踪车辆,同时将此情况反馈交警部门,最终在万科城南区三期工地,对车牌号为鄂K13189的违法车辆实施暂扣查处,并处以5000元罚款。
针对工地源头污染问题,坚决一查到底,组织建委、城管等部门现场检查违章车辆所属的万科城工地,发现冲洗平台设置不规范、黄土裸露等问题,随即责令其停工整改.
此外,同步加强媒体监督宣传,对该车辆违法行为在市级以上媒体进行了曝光。
兴宁区深化车辆源头管理。全面走访排查,督促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和责任人,突出重点企业、车辆的管理。共约谈泥头车企业、施工单位及违章驾驶员共计76人次,签订承诺书76份,下达整改通知书32份。
邕宁区深入港口堆场管控工程车辆。城区派城管、港航管理执法人员深入辖区三个港口码头(南宁港牛湾作业区、银泉码头、志德码头)开展执法检查,要求出港车辆保证车轮干净,如带有泥土必须冲洗干净方可驶出港区。
青秀山风景区针对辖区青环路范围内重点项目较多,很多项目都在赶工期的实际情况,风景区着重开展青环路泥头车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加强污染源出入口和运输路线“两点一线”监管,抓好污染源专项整治工作。
一方面加强与项目工地的沟通协调,积极宣传工地管理政策法规,通过日常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督促辖区项目工地认真落实监管渣土车出口的责任。
另一方面加大查处力度,安排队员24小时全天候巡查,特别是工地项目出口和容易发生撒漏的路段进行重点监察,严厉打击超高运输、撒漏、非法弃土及破坏景区地形地貌等行为。
例如车辆清洗达不到要求的,青秀山综合行政执法队、建设局、质监站等单位根据职能分工严格做好督查工作,未清洗好的车辆从工地大门的“第一关”就出不去,发生了撒漏问题也要倒查工地问责,使辖区工地真正认识到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风景区做好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的决心,自觉从行动上配合扬尘污染治理工作。
(二)管住运输线
由城管、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强化联合执法,遏制车辆沿途撒漏,将被动管控转为主动监管。
一是定点固守
在全市范围内主要运输线路上优化设置多个联合执法整治执勤点,24小时轮班值守,确保工程车从前端到末端的运输线路可控可查。
市城管、交警、交通等执法部门具体落实执法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对入城的砂石运输车辆、建筑和垃圾运输车辆进行严查严控。及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城区(开发区)优化设置及整合,将原有的23个联合执法卡点整合为现在的9个,全市统筹安排,一指挥,整合执法力量,联防布控,有效管控进城主要卡口。
2016年9月底起至2017年6月底,联合执法卡点共出动人员16.78万人次,处罚2.061万辆次,罚款1594.21万元。通过开展联合执法卡点的工作,基本卡住了散体物料运输车辆入城的主要通道,减少了道路扬尘及超载超限车辆对道路的损坏。
324国道南宁石埠收费站一段,是云南、百色等地车辆进入南宁市区的主要通道之一,日均车流量非常大。这里还是从金陵、双定等地运输砂石料进入南宁的必经之路,因货车驾驶员运载砂石料时超高、超重现象较多,导致这一带道路尘土飞扬,沿线居民以及过往车辆驾驶员怨声载道。
为了打击大货车撒漏等违法行为,西乡塘区继续完善和提升扶照联合执法卡点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管理工作,修复卡点周边破损道路,硬化停车场,建设安装两层活动执法板房,建设分流岗亭,增设视频监控和遮阳棚等设施,配备卡点后勤工作人员,加强卡点执法队员的考勤。
3月至7月,共开展联合执法20次,出动执法人员955人,检车车辆868辆,处罚车辆156,教育放行712辆,扣车45辆,处罚金额44.3万元,交警扣分36分,无暴力抗法、冲卡。
江南区投入270万元打造的南扶二级公路零公里联合执法卡点于3月27日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安排城管、交通、公安、交警、江南公路局人员共50人进行联合执法。
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扬尘污染联合大整治,城区处级领导带队,组织城管、交通、交警、公安等多个部门执法人员,在沙井片区及南扶二级公路零公里向外延伸10公里范围内对过往运输车辆逐一进行检查,重点查处整治过往车辆超载超限、无证运输、车轮带泥、车辆撒漏等违章违法行为。
3月27日至7月31日,联合执法卡点共检查散体物料运输车辆4216台次,查处超载超限、撒漏等各类违法行为240起,罚款49.86万元,交警扣分50分。
二是勤于巡查
重点打击绕行逃检车辆,严厉查处带泥上路、撒漏污染等违法违规行为。
在进城重要通道口设卡防好第一道关的同时,市城管局联合交警重点做好市区道路的路面整治。
针对工程运输车辆的出行规律和特点,选取五象新区、凤岭片区、快速环道全线、安吉大道、江北大道、壮锦大道、沙井大道、仙葫大道、大学路等作为重点整治路段,采用现场执法、巡逻管控与电子监控拍摄相结合的方式,从严整治工程运输车辆非法改装、违反限行规定、运输撒漏等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交通违法行为。
青秀区城管局牵头组织开展扬尘污染治理联合执法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打击散体物料运输车辆超载超限、抛洒地漏及抱团冲卡等扬尘污染严重违法行为。
截至6月,共出动执法人员670人次、执法车辆83辆次,累计检查运输车辆557辆,其中教育放行运输车辆450辆、查处运输车辆107辆,对违章行为处罚13万元。
高新区城管局成立专项巡查小分队,联合特勤巡查队伍,采取全员,全天候,定人定岗实行拉网式巡查,加大各类散体物料运输车辆的查处力度。
在进行日常巡查整治的同时,结合重要赛事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24小时上路巡查保障,严格控制泥头车上路施工。
截至7月底,共出动执法巡查人员7016人次,执法车辆2029辆,排查泥头车4535辆,处罚257辆,罚款人民币64.3万元。
江南区严厉查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交通违法行为。3月1日至7月31日,共查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交通违法925起,其中超高超载31起,运输撒漏89起,违反限行规定通行128起,涉牌涉证违法2起,未经检验合格上路行驶1起。
念好“改”字诀 提升行业规范
(一)换装上路
严格“车身净、不改装、不撒漏、密闭严”四个标准,大力推动旧车换新装。统一安装LED顶灯、统一放大号,提高车辆识别度;大力整治违法加高边板行为,拆除加高挡板,推广安装密闭盖板,提高密闭化程度,从车体上预防撒漏。
针对“泥头车”私自改装加高挡板导致密闭不严、超高超载、沿途撒漏的问题,从2016年12月下旬起,对全市“泥头车”开展拆降挡板,恢复出厂设置工作。
市城管局组织市建筑垃圾运输和处置行业协会主动上门服务,在建筑工地密集区域设查验点,宣传有关政策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动员全市广大建筑垃圾运输车司机参与降板行动。
凡降边板不达标、密闭不严的车辆,都不予换发2017年“城市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
在政策严格落实地推动下,部分老旧车辆自我淘汰,自行退出南宁建筑垃圾运输市场。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市2237辆旧式“泥头车”全部完成降挡板整改,基本消除了“泥头车”加高改装现象。
(二)推陈出新
大力引进新型密闭化建筑垃圾运输车,配套相关政策进行扶持,通过“大工地,小区域”的形式逐步扩展;目前全市共引进336辆新型密闭化建筑垃圾运输车。
针对夜间施工噪声扰民问题,由市“大行动”办牵头,组织建委、城管、环保等部门多次研究,从5月22日开始,凤岭片区正式实施放开白天时段允许工程车辆运输,禁止夜间时段运输,噪声扰民和夜间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得到解决,试点成效明显。
(三)技改增效
创新车辆密闭措施,大力支持技术改造,探索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在细节处防止车辆撒漏。
市城管局与市交警支队广泛征求车主意见,结合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创新车辆密闭措施,一是允许在尾门上方加装一块10-15cm高度的槽钢,这样车辆关闭密闭装置后尾部高于车厢板能有效防范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泥土外泄撒漏;
二是在盖板尾部离尾门20cm处采用有一定弹性的橡胶输送带进行拼接密闭,这样有效解决了铁制盖板容易变形及造成泥土从变形开口处外泄的隐患。
根据测算,泥头车降板后每年节约燃油费用1.5万以上;少更换轮胎两批次,节约费用3万元;载重减少,车辆维修成本节约2.5万元,每年为泥头车节省开支约7万元。
针对混凝土搅拌车运输过程中水泥浆滴漏污染问题,经过市城管、工信部门认真研究,统一制作防滴漏袋,向混凝土生产及运输企业免费发放,并要求全市1774辆搅拌车安装到位。
通过管理手段创新,靠前服务,经济有效地解决了水泥浆滴漏污染路面的棘手问题。目前,这几项技改在相应工程车辆广泛推广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
念好“治”字诀 构建监督网络
(一)智慧治理
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抓手,大力打造“扬尘治理视频综合管理系统”,采集全市城市工程运输车运行相关数据信息,实现运输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闭环和匹配监测,防止“带病车”进入作业、减少违法发生。
系统运行以来,利用大数据对全市工程车运行轨迹数据进行分析,精准出击查获一批违法司机,查处了一批工程车闯红灯、超载、号牌不清晰、撒漏污染等违法行为,全市依托系统平台查处“渣土车”交通违法500多起,行政拘留4人,有效遏制了城市工程车违法行为。
(二)行业治理
大力支持行业自治,推动成立南宁市城市建筑垃圾运输与处置行业协会,指导协会建立健全自治自律机制,提升行业自治、自净能力,进一步推进工程车的规范管理。
行业协会成立以来,共有33家从事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的3000辆运输车入会,制定准入、退出、处罚、考核、人员培训等28个行业行规,通过统一格式合同等方式,规范运输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业自律性明显增强。
(三)公众治理
密切联系市民,充分发挥公众治理的作用,共同治理工程车扬尘污染问题。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治理的渠道,通过开通12345电话热线、建立微信群,向社会公布信息、广纳建议意见和线索;
积极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开设曝光台,加大力度,密集报道,开展全方位宣传,加大对工程车扬尘污染的监督和曝光力度。电视台多次现场报道夜查泥头车执法行动;
与107.4交通台合作,推出“聚焦城市工程车”特别节目,开展为期一周泥头车管理专项宣传。通过直播访谈,宣传法规与整治措施,职能部门与听众现场互动,交流泥头车整治观点看法,激发社会共鸣,市民广泛关注,反响热烈。
据统计,仅3月14日当天,通过360水滴直播收看交通台“聚焦城市工程车”特别节目的观看量达62万余人。同时组织全市5万部车辆所属业主和司机收听,进行同步宣传教育。
启动市民有奖举报机制,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包括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不密闭等8类扬尘污染违法违规行为,根据查处的违法行为不同,进行100至2000元不等的奖励。
自2016年8月启动有奖举报以来,至2017年6月28日,共收到有效举报案件317起,处罚金额24.07万元,发放奖金2.69万元。
念好“教”字诀 筑牢思想防线
(一)共情教育
大力开展“谁撒漏谁清扫”换位清扫体验活动,组织违章撒漏的工程车司机对被污染的道路进行清扫冲洗,让司机体会环卫工人的辛苦和危险,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守法行驶、抵制撒漏。
思想是根源,要彻底改变现状,就必须要改变违法者、破坏城市环境者转变思维,认清破坏城市环境并不是交罚款那么简单,这其中包含了更多人的辛勤劳动,容不得随意破坏。
过去,司机们只管开车,不管撒不撒漏,觉得那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当“体验式教育”和惩罚挂钩时,有了感同身受,司机师傅们的思想也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8月2日,市城管、交警和行业协会组织18名违章司机开展了换位清扫体验,他们均表示认识错误、以后带头守法、抵制撒漏,其中一位司机拍了照片上传到工程车司机微信群,“我也想让工友们看看这个活动,也让他们注意以后开车不要撒漏”。
“共情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治理违法方式,从结果处罚转变为思想再造,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也是一个创新的举措,这样的执法也才能避免形式单一化,效果普通化,才能让执法的效果更生动、更深刻,真正实现城市管理的目的。
(二)学罚结合
强化工程车辆教育惩戒模式,2017年6月1日在长湖立交桥底原交警部门非机动车违章学习点基础上组建了南宁市市城市工程运输车培训教育基地,集现场法律法规学习、警示教育、考试、站岗体验等功能,有效加强对工程车从业人员的普法教育。目前已成功举办3期学习培训,学习人数为90人。
3月10日,对5名恶性违规、违章的泥头车从业人员进行了训诫、教育、培训,并责令其参加交通安全体验。此外,联合交警、行业协会,创新办法,推行“学罚结合”管理模式,违法、违章工程车司机除需参加培训、考试、“站岗”,还需完成对身边10名驾驶员的拓展现身教育,有效加强对泥头车从业人员的普法教育,培育遵纪守法行业清风正气。
(三)惩前毖后
加大对重复违法、屡教不改司机的惩教力度,对于第一次违法违规的驾驶员,要求其主动向行业协会递交检讨书,由行业协会组织驾驶员到各交通路段进行维护交通的文明体验,并对驾驶员进行学习考试,考试成绩为100分才能通过,第二次停岗学习10天,第三次要求运输企业与其解除合约,并纳入行业黑名单。有效减少重复违法行为发生。
2017年上半年,共有3家运输企业、855个驾驶人被纳入黑名单、三个月内不得进入南宁市场。
2017年3-8月,南宁市连续六个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刷新自2013年实施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的最好成绩,这与城市工程车的有效治理密切相关。为了“南宁蓝”的保持和城市安定有序,我们将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相关制度,久久为功,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