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如何体现“大体一致、略有差异”要求

2022年,作为治理数字化转型“牛鼻子”工作的“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进一步聚焦提升市民的体验度与获得感。为此,可引入标准化原则和理念,发挥标准化的定型、提升、增效作用,探索“标准化+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底线与高线」
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化是上海占领治理数字化制高点的先手棋。一方面,标准化是“互联网化”的基础。一般来说,能够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权力、事项,才能做到“互联网化”。另一方面,标准化是高质量的支撑。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从实践来看,政府管理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推进治理标准化需要明晰哪些方面是可以或者应当标准化的,哪些方面是不可以、不需要乃至不可能标准化的。在此基础上,对可以和需要实现的部分进行标准化,推进治理目标、路径和方式可分解、可量化、可考核、可制度化。概言之,标准化是将复杂的事项简单化,把简单化的治理要素量化,将量化的因素流程化,将流程化的运行规则化。其中,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构成治理标准化的“纲”。强制性标准强调统一性,凸显普适性要求,可由市级政府层面统一梳理和制定。一定意义上说,强制性标准形塑了标准化的底线,体现“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推荐性标准强调差别性,鼓励基层和实践部门创造性开发应用场景,并基于应用场景梳理和形成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说,推荐性标准构成标准化的高线,体现“实践要求有创新”的要求。
「优化与固化」
治理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流程方面的革新。下一步,可在数据、平台、流程、制度等方面的标准化积极发力。
数据层面标准化——
比如,就同一事项的时间、地点等要素作出梳理和规定,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到数据的标准化,力求做到准确。
平台层面标准化——
比如,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要求形成市、区、街镇、社区的“一网统管”平台,体现“大体一致、略有差异”的要求。
流程层面标准化——
“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改革的难点和堵点在线上、关键在线下、根子在流程优化与再造。通过标准化将政务服务、城市运行过程中的线上线下流程进行优化与固化,可以从根本上推动数字治理水平的提升。
制度层面标准化——
围绕“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形成的一系列制度,构成数字治理标准化的基础。对这些制度进行梳理并加以统一化、规范化,是推进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作。
还要强调的是,政府应当“有所为”,搭建标准化建设的平台,在一些标准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应当“有所共为”,充分调动社会、市场以及市民在标准化制定中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标准化建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