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扫一眼 地上无盲区

——我市清理整治违法建设“飓风行动”故事会第一集:城管无人机编队

执法人员使用无人机巡查。

6月9日,我市清理整治违法建设“飓风行动”开展以来,一批又一批违建被荡平,一个又一个拆违故事在演绎。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我市清理整治违法建设“飓风行动”故事会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天空之眼”大显神通

在我市,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利用无人机为人民管理城市,按兵不动晓千米之外;遇突发事件,能快速反应,利用高科技及现代通讯传图技术,为我市城市管理构筑起了一张“天网”。他们就是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无人机大队。市城管支队无人机大队于7月27日正式成立,共有5名“飞控手”。他们均经过专业培训考取了AOPA证,经过相关部门许可报备同意进行空中巡查作业。据了解,该大队未来还会新增“飞控手”及购置更多工业级无人机,拓宽无人机服务城市管理的领域。7月31日,记者走进这支神秘的“城管无人机编队”,跟随他们一同体验这张科技“天网”。“报告队长,今天多云,风力3级,风向北风……”看天象,是执法队员黄祥每天来到大队第一件必须做的事情。“今天天气适合开展正常的空中巡查,请求递交飞行审批许可。”“可以。”在获得支队领导的飞行许可后,队员们马上准备好装备,列队集合,准备出发。

“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整理着装。停。讲一下,今天我们进行空中巡查作业,主要区域:城中区、柳北区……主要内容为‘两违’、道路扬尘、农用车违规等违法案件。下面,地勤出列,检查装备……”规范的动作,流畅的口令,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是这支城管队伍出发执行任务前的必修课。

一切准备就绪,无人机在城中区温馨花园小区门前马路空旷地带徐徐升起,进行正常高空巡查取证。不久,执法队员便发现了2处违法行为。第一处城中区温馨花园门前马路有道路污染现象,现场已不见运输车辆;第二处是城中区温馨花园旁玉林建设工地,发现有使用农用车大量运输工地内建筑垃圾的现象。发现情况后,地勤人员当即做好了巡查台账,机长完成拍照及录像取证,并将问题及时报告指挥中心进行调度,指派城中区执法局迅速调集人员进行了查处。

随后,执法人员收齐装备,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柳北区北外环路,通过无人机马上识别一处工地黄土裸露未覆盖。该工地设置的围栏挡住了路人视线,却挡不住无人机的“法眼”。执法队员通过分析现场取证相片,确定该工地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建设单位应当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或者遮盖等防尘举措”的相关规定。执法队员立即记录,并通过指挥中心转相关部门处理。

最后,执法队员来到了城中区环江滨水大道油榨屯违建群。执法队员说,他们来这里已经不止一次了。这些违法建筑大部分已经做了立案调查,强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再次航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本次相片与前期相片对比,找出新增违法建筑。

“飞行巡查”不留死角

“这有点像‘大家来找茬’的游戏。”黄祥说。目前,我市城管部门配备的无人机一组电池续航时间大约27分钟,执法队员必须在有限时间,注意安全的情况下完成一系列规范动作,并利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最好角度抓拍案件所需要的取证相片及视频。

无人机不仅航拍巡查覆盖广、范围大,且采集到的画面清晰,还能精确掌握违建的面积判断层数。通过前后期取证相片对比,揭开违建行为的伪装,为找到新增违建提供了省时省力、方便快捷的方法,让查违工作再无盲区,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量”。

截至目前,该无人机大队已利用无人机参与城市管理巡查飞行总里程达32404米,飞行总时间10小时46分,飞行次数104次,空中巡查发现城市管理违法案件13起。

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一名负责人说,将无人机“航拍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中,利用高新科技方法,改变以往“平面巡查”方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巡查和定点监控,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立体化执法查处效能,搭建起了为柳州市民服务的“天空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