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难在哪里?

尽管现在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提示越来越明显,但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收效甚微——

电视上不停地播放垃圾分类回收公益广告,垃圾分类知识在微信公众号上不断推送,小区里三种颜色的垃圾桶格外显眼……
近日,记者走进市容管理部门、环卫部门、社区、小区,调查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效果时,得到的答案是:“难搞。”为什么?

难搞之一: 意识乏

“垃圾分类关我们什么事?这不是环卫的事吗?”“我现在将垃圾分类丢了,最后还不是‘捞堆’(方言:集中)处理,多此一举。”“垃圾分类不是去年创城搞的吗?现在又开始搞了?”14日上午,记者先后到鱼峰区鑫广园、柳北区景秀园、柳南区中山花园等多个小区采访了解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并不低,但对如何投放、分类的意义仍处于一知半解,以至于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参与热情也不高。

业内人士认为,培养市民垃圾分类意识需要多方不厌其烦地教育与宣传。但记者在鱼峰区、柳北区、阳和工业新区、柳东新区部分社区采访时发现,许多社区对垃圾分类工作仍然处在观望状态,并未真正动起来,有的社区甚至认为垃圾分类应该由环卫部门“一肩挑”。

记者从走访的各城区环卫所了解到,除了城中区环卫所与社区联动宣传较为紧密,其他城区环卫所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现在下户宣传大部分都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做,不到20人却要对辖区几千户居民进行宣传,不仅效率低,效果也不好。”柳西环卫所相关负责人说。

难搞之二: 硬件缺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除了市民意识薄弱、基层联动脱轨外,硬件的缺失也是垃圾分类工作的一大难点。

“小区里人这么多,垃圾桶经常是满的。如果垃圾分类投放,这边垃圾桶满了,旁边的还是空的,那人家肯定就把垃圾丢进空垃圾桶了。”鱼峰区麒麟街道元江社区居民梁小珠对记者说。

在一些小区记者看到,未设置分类投放垃圾桶、分类投放垃圾桶数量不够等现象比较普遍。元江社区工作人员坦言,辖区内的小区大多是老旧的“三无小区”,小区里很多户人家都没有合格的、单独的垃圾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辖区内的不合格垃圾桶逐步更换成为合格的垃圾桶,但要购买更多可以分类投放垃圾的垃圾桶,则需要上级部门进一步的支持。而此类情况在我市并不是个例。

各城区环卫所的数据也显示,目前各城区环卫所均未配备餐厨式垃圾车等垃圾分类运输车,而市民丢弃的垃圾中,80%属于厨余垃圾(湿垃圾),在垃圾分类运输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据介绍,在现有的条件下,我市采取的是“以桶换桶”的方式运输垃圾,由于垃圾分类处理场所还未建设完成,我市垃圾仍然是集中运输到立冲沟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

难搞之三: 管理难

市容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想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手段,然而目前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垃圾分类工作。“仅靠市民道德水平和环保意识与环卫部门硬件提升,还是无法保障完全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按照现行的收费制度,市民缴纳的垃圾处理费与其抛扔的生活垃圾数量以及是否分类抛扔无直接关联,这就很难让市民对垃圾分类引起重视。”

接受采访的市民也表示,自己缴付了垃圾处理费,所以垃圾分类的工作应该由收取垃圾处理费的环卫部门自行开展。“我交了钱就等于买了环卫部门的服务,垃圾分类应该是环卫部门提供的服务项目,不应该由我们来做。”中山花园小区居民胡先生说。

但柳西环卫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些市民不仅认为垃圾分类工作事不关己,还觉得环卫工人应该上门回收垃圾。“一些‘三无小区’居民懒得多走几步,就将垃圾放在一楼楼道口,积多后一楼的居民就打电话投诉。虽然我们已经反复强调环卫工人只负责垃圾桶内的垃圾,但他们依旧我行我素。”这位负责人认为,如果没有管理措施和执法手段,市民随意处理垃圾陋习难以根除,更别说垃圾分类了。

垃圾分类,困难很多,但我市启动了新一轮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工作,垃圾分类工作必须持续而有效地推进,才能为创城加分。

我市将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垃圾分类这个难题?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