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创新 机制创新 实践创新

——透过“四条路径”探寻我市城市治理为何引发全国关注的轨迹

柳州的今天,山清水秀地干净;柳州的今天,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柳州的今天,现代生态宜居。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2016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显示:柳州荣登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最干净城市排行榜。排行榜给柳州的今天增添了一抹抹鲜艳夺目的底色。

柳州实现向生态宜居城市华丽嬗变的背后,是我市城市治理的理念创新,这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理念,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的理念,是“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的理念。

“理念创新需要机制创新来保证,机制创新需要实践创新来‘落地’。实践创新促进机制创新完善,机制创新推动理念创新丰富。”这是我市城市治理鲜明的“柳州特色”。这特色,吸引全国眼球,可透过“四条路径”见其端倪。

1率先掀起严打“两违”“风暴行动”

——国家住建部推介“柳州经验”

我市率先掀起严打“两违”“风暴行动”。

拆除大片“两违”建设。

违法建设、违法占地触碰法律红线,我市一直以非常措施果断铁腕治“违”,做到露头就打、萌芽就灭,坚决依法拆除,以风卷残云之势,彻底刹住违建的这股歪风邪气。

2013年,我市在全区率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严打“两违”“风暴行动”,亮起立法治市的利剑,一大批违建的“硬骨头”被啃掉,一大批标志性的“违建群”被铲除,一大股跟风违建的邪气被祛除。截至目前,已拆除违法建筑面积770多万平方米,重塑了城市建设新秩序,构建了城市治理新机制,拓展了城市发展新空间,提升了城市环境新形象。

在严打“两违”“风暴行动”中,我市与时俱进,推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形成了“八个率先”的“柳州经验”:率先建立立体化、项目化的领导机制,以及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的领导体制;率先让纪委、组织部等部门参与监督“风暴行动”,严打“内鬼”和“外鬼”;率先开通全区首个对外服务的微信政务公众平台——“柳州是我家”城市管理公共微信平台,把“数字城管”平台与微信平台结合联动,把全市人民的作用发挥起来,通过“全民随手拍”,共同监督“两违”;率先运用网络化管理工作的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网格化信息系统,将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纳入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考核的范围,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率先创新对在建的违法建筑实施查封;率先创新试行对违法建筑实施限期拆除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模式;率先创新建立城管、国土、住建、公安等部门第一时间快速联动查处机制和联合动态巡查制度,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并对违法建筑采取停水、停电、停气等措施;率先创新试行成立城市管理公安巡防中队。

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肯定“风暴行动”中形成“八个率先”的“柳州经验”;中央、自治区等媒体联合采访团对“风暴行动”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形成的“柳州经验”进行全方位报道;区内外城市专门来我市“取经”。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肯定柳州严打“两违”经验,认为在打击“两违”方面,柳州走在前面,达到了减存量、控新增。现在全国多个城市正在开展打击“两违”行动,“柳州经验”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性和可学习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通过有关渠道在全国推介“柳州经验”。

下一步,我市将开展创建“无违建城区”活动,五年内达到全市“无违建社区村屯、无违建街道乡镇、无违建城区”创建率100%的工作目标。同时针对违法建筑点多面广量大的现状,建立快速查处机制,保障第一时间控制和查处违法建筑,将违法建筑消灭在萌芽状态,对违法建筑不能进行强制拆除的必须依法予以没收,形成管、控、查、治、拆、没的长效管理。

2率先开启环卫市场化改革

——“柳州样板”吸引全国目光

环卫市场化改革,推动保洁更专业。

在城市环卫市场化改革中,我市在顶层设计下摸着石头过河——打造了一个“引入民营企业、政府购买服务”的环卫市场化改革的“柳州样板”。

“柳州样板”具有可借鉴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我市环卫的市场化改革引入了以点带面的新空间。我市的环卫市场化改革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一揽子”统筹下实施,走出了“引、购、试、面”的“四字模式”。

“引”即采取公平、公开、公正的招标、评标,引入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高的专业环卫企业负责整体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和清运工作,期限为五年;“购”即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来实现“专业的人(机构)做专业的事”;“试”即在柳东新区进行环卫市场化改革的试点,将环卫清扫保洁、垃圾收集清运服务推向市场,纳入市场化运作的试点区域清扫保洁面积约达230万平方米、垃圾清运量约达60吨/日;“面”即试点扩展到其他城区,目前我市在道路清洗保洁、交通隔离栏清洗、柳江水上保洁、“牛皮癣”清理已全面开展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

城市环卫的市场化改革的“柳州样板”吸引了全区、全国的目光,引发了“全国效应”。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交易时间》栏目报道了柳州环卫市场化改革走出的模式、取得的成功经验、带来的积极启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宁夏中卫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环卫保洁工作现场会,我市作了典型发言。

我市的环卫市场化改革正在持续释放“五大效应”,“规范化效应”即环卫作业规范化,在夜间时段对辖区快、慢车道的作业以机械化洗扫为主,清晨采用高压清洗车加洗扫车联动作业;应急保障系统规范化,环卫作业车辆全部安装GPS定位,使用科技手段对全市环卫车辆全程监控、应急保障随时启动,发现突发事件时能快速投入工作。“智能化效应”即人行道作业智能化,通过采用清扫智能小助手、微型高压清洗车联动作业,快速解决人行道、广场、小街小巷的环境卫生问题。“低碳化效应”即道路保洁作业低碳化,每天白天和上半夜采用三轮电动保洁车作为补充对辖区内的辅道、人行道进行快速保洁作业,弥补机械化作业过程中的盲点和薄弱环节。“专业化效应”即油污清洗专业化,针对白天巡查发现的或数字城管中心监控的污染问题,采用电动高压清洗车配置原装进口冲洗机、喷水枪,对路面和道板的油污、城市“牛皮癣”及护栏、路灯杆、公交车站等存在的污渍进行清洗。“科技化效应”即下水道养护科技化,使用确保下水道综合养护车专门对下水道进行即时养护,保证下水道的畅通,避免因下水道堵塞而造成内涝发生。

下一步,我市将把桥梁、隧道、人行天桥、高架立交桥、下穿通道等市政设施保洁清扫纳入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的范畴,在创新中探索打造“城市环卫+市场化”改革的升级版,把“城市环卫+市场化”的改革模式延伸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

3率先启动全民举报“车窗抛物”

——全国舆论聚焦“柳州模式”

央视报道我市开展“车窗抛物”治理取得的成效。

向车窗外扔垃圾,曾一度是龙城不文明的“抛物线”。如今,这样的“抛物线”消失了,这得益于我市一年前开展的“全民治理”。

2015年7月21日,《柳州市关于对车窗抛物、车轮带泥、车辆滴撒漏不文明行为举报奖励的实施办法(试行)》开始实施。我市率先对“车窗抛物”这类不文明行为开展治理,一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走出了一条发动全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柳州模式”。

在治理“车窗抛物”中,我市下好“四步棋”——

下好“宣传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宣传报道,表扬积极改正、接受处罚的车主;对那些拒不改正不接受处罚的车主,对其车牌进行曝光,引导市民文明出行。

下好“全民参与棋”。自我市开展“车窗抛物”治理以来,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地参与到监督举报中,举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从最初的定点摄录,到现在的行车记录仪、监控探头、便携微型摄像机、手机随拍等等,打响了全民治理战。举报“车窗抛物”已呈现“专业化”“职业化”的趋势,“我们的城市大家来管”的理念已入脑、入心、入行,让人人都成为“电子眼”,编织一张城市治理的“天网”,推动全民治理,形成“全民城管”模式,从而实现“人人共治”到“人人共享”。

下好“治理棋”。为提高办案查处率,城管部门采取了“三步走”:短信通知当事人(车主)违章事实;向当事人所在单位或居住地邮寄调查通知书,通知当事人限时携带相关有效材料到城管部门接受调查;未接受处理的当事人及时电话催告尽快来城管部门接受教育和处罚,通过柳州城管APP公布未接受处理的车辆信息。

下好“依法棋”。对拒不执行处罚的车主,城管部门将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向所在单位或所居住社区进行通报。

全民举报“车窗抛物”的“柳州模式”引来全国舆论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2015年11月28日央视新闻频道进行了4分钟专题报道)等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全面推广“全民工作法”来治理“车窗抛物”带出了好气象,举报“车窗抛物”的多了,在车里准备储物袋的多了,摄录“车窗抛物”的多了。与之相反的是,车窗抛物的少了、乱丢垃圾的少了。

4率先创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柳州行动”跻身试点范畴

率先创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2015年3月,工信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联手制定了《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数据中心的绿色发展。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于2015年5月开始申报创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场地资源进行建设改造。经试点地区主管部门联合推荐及专家审查,确定了14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地区、84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单位。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机房于12月成为试点建设单位之一。

创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将有利于推动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和智慧化城市管理。目前,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包括市级监督和指挥平台,以及四城区和柳东、阳和二级指挥平台,数字城管终端延伸至街道、社区。按照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将很快拓展至六县。现已完成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二期建设,监管范围拓展至267平方公里,责任单元网格由69个增加至98个,覆盖了37个街道(镇)、305个社区(村)。数字化城市管理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由“被动”到“主动”、城市管理从“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解决城管问题能力从“弱”到“强”、城管难题从“难解决”到“有办法”、城市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的五大转变。

近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要求到2017年年底,所有市、县都要整合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我市下一步将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目标,逐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城市管理”的转变。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