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者”勇担当 “七样板”立标杆

——我市以“+”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打造“率先模式”

在“3•19”城市管理日到来之际,翻阅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这本“词典”,新词不迭:先行者、开拓者、新样板……

科技的支撑力、智慧的创新力、资源的整合力、部门的联动力、“数管人”的实干力……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力下,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升级版顺势而成,发挥着“四两拨千斤”作用,把城市治理推向现代化,演变成了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元素。

“建设+”:实现系统资源互联互通

——做先行者率先打造共享模式样板

“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

“以城市治理现代化助力绿色低碳的生态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家园的打造,必须打破‘信息孤岛’、缝合资源‘分离皮’,让资源连成线、形成面。”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的一名负责人说,我市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工作,率先采用“公司投资、政府租用、部门使用”的建设模式,实现了与天网工程、政务云平台、国土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形成了“建设样板”。

这名负责人介绍,数字化城市管理终端已延伸至四城区、两新区的街道、社区,还要逐步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拓展至全市所有区、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模式,延了线,拓了面,提了质。如今,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管范围由124平方公里拓展至267平方公里,责任单元网格由48个增加至98个,覆盖了37个街道(镇)、305个社区(村)。

“数字化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从粗放到精细、从静态到动态、从开环到闭环、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这名负责人说,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综合运用现代成熟的计算机、“3S”空间、网络通信、行业实体库等信息科学技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搭建了“信息采集”“监督受理”“协同指挥”“绩效评价”“渣土车监控管理”“大数据分析”等20余个业务子系统;通过电子政务OA网、互联网实现了与各委办局及相关企业之间的事部件数据和案件信息高效流转;共享“天网”工程7737个监控探头;与市应急联动中心链接,实现了应急与非应急联动的无缝对接;与政府热线12345等实现了语音、网络一键切入;开发了与国土地理框架信息系统、市政务云平台系统的接口对接以及APP应用处置通、短信互动、行政审批等应用功能;通过接口开发,引入百度、腾讯等第三方地图数据,为数字城管各应用子系统提供丰富的地理数据支持,实现了对三维实景数据的浏览与控制和责任单元网格的有效监控。

“微信+”:拓展“柳州是我家”朋友圈

——做领衔者率先打造公众平台样板

公众服务平台升级。

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

我市在广西建立首个“柳州是我家”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大家”一双双雪亮的“监督眼”发现城市管理问题,通过“大家”一次次“随手拍”反映城市管理问题。

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说,在对微信接口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实现了“柳州是我家”微信公众平台与市数字城管系统的无缝对接。市民通过微信向“柳州是我家”公众号发送图文信息,留下详细的个人基础信息、联络信息、咨询投诉信息等,这些信息通过微信互动平台自动进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经审核、立案、分派及处置等环节,当案件处理完成后,结案信息再经微信平台反馈给市民;市民也可通过受理时产生的案件编号随时查询案件的办理过程,拉近了城市管理部门与市民的距离。

来自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的统计,“柳州是我家”公众微信平台经常互动的微友已突破万人,月均受理市民咨询投诉类信息6000多条,“柳州是我家”朋友圈越来越大,形成了“人人管理城市,人人共享城市”的最和谐之景。

“APP+”:“处置通”变成“全面通”

——做先驱者率先打造应用平台样板

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说,“柳州是我家”微信公众平台牵起了城市管理与广大市民的手,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当起城市的“管家婆”。为把“家”管好,我市研发了“处置通”APP应用,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在线办理、查询、地图定位、通讯呼叫交流等功能,确保采集、立案、派遣、监督、处置和管理各环节图文信息对称,实现了移动办公,便于各相关单位处置回复、在线管理,提高了案件的处置效率和管理效能。

这名负责人介绍,“处置通”软件就是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终端从电脑移到了手机上,使信息交换更加快捷、高效。一线处置人员使用时,可将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情况直接反馈给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不仅简化了问题处置流程,案件处置的精准率还提高到了100%。

这名负责人表示,目前安卓版处置通已取得显著成效。应各处置单位要求,我市还开发了以iPhone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处置通APP,通过本次升级建设,实现了处置单位人员使用iPhone及iPad的移动办公。只要用iPhone手机下载登录“处置通”软件平台,就可及时了解所管辖区情况,发现有案情,便可直接处理。

“视频+”:“专业电子眼”实时监控

——做开拓者率先打造抓拍平台样板

对接天网。

“大视频”实时监控。

“除了广大群众成千上万双‘监督眼’之外,我市的‘专业电子眼’越来越多,可随时随地掌握城市管理问题,第一时间进行有效解决。”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说,目前,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已与公安天网视频实现了对接,通过系统能够调用公安天网视频查看各个区域的监控画面。

我市还率先了搭建视频抓拍管理平台和“视频分级管理子系统”,设立了视频抓拍专职坐席,利用共享公安天网和城管专用的监控摄像头,实时对全市主次干道、在建工地、柳江河道等重点区域进行视频监控,及时准确地掌握所监控路口、路段的情况,将视频监控、抓拍情况纳入系统考核,促使各视频监管单位积极主动开展数字城管视频抓拍业务。对于监控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直接通过视频抓拍管理平台抓拍后,图片信息自动流转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进行立案,让城市管理问题逃不过“专业电子眼”,城市管理更显精细化、科技化。

“研发+”:云平台助力精准决策

——做奠基者率先打造数据共享样板

城市管理重在精准,力在精准。

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率先研发了大数据分析系统,集中各城区(管委会)、委办局、企业的数据,完成数据共享等云服务,满足数字城管各终端用户的业务需求,实现大数据云平台整体运筹,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通过与部门独立的行政审批、电子公文等内部应用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各级各部门间电子公文、行政审批数据安全、有效的交换;将涉及大型户外广告审批、非公共用地户外广告、公共用地户外广告、生活垃圾车辆准运证、建筑垃圾车辆准运证、建设施工占道等信息数据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和功能加强,与市网上办事大厅等对接……依托我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实现数据云存储、地图云调用、数据云备份,使城市管理具有科学性。

“北斗+”:渣土运输过程一览无遗

——做创立者率先打造规范有序样板

率先给渣土运输车辆安装卫星定位智能监管系统。

渣土运输车辆的“撒漏病”和“扬尘病”如何治愈?我市率先给渣土运输车辆安装卫星定位智能监管系统,给渣土运输车辆戴上“紧箍咒”。

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渣土运输车辆卫星定位智能监管系统,实现了对渣土运输车辆的全程监管。通过“互联网+北斗”并导入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技术手段,可实现车辆实时监控、运输过程监管、数据统计分析三大业务功能。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控、查看任意一辆运行中的渣土车,实时显示当前车辆状态;可调动安装在驾驶室的视频头查看驾驶员的实时驾驶情况,发现违规操作时,对驾驶员进行语音提示或预警。”这名负责人说,我市推广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车,用“北斗卫星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对建筑垃圾进行全过程监管在广西是首创。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全区范围内逐步推广“北斗卫星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渣土车监管的“柳州模式”。

“经验+”:数字化城管硕果缀满枝头

——做示范者率先打造“全国效应”样板

全国专家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柳州模式”具有代表性。

我市率先形成独具特色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运行模式,引发了“全国效应”,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

2016年8月,国家住建部在我市召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应用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和数字化城市管理同行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柳州模式”在国内中小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运行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部分功能模块甚至走在了全国前列。

数字化城市管理硕果累累。我市率先出版数字化城市管理专著,通过梳理、总结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运行、管理经验,出版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与应用研究》,在《城市住宅》《中国建设信息化》上分别发表《中小城市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以广西柳州市为例》《数字城管让龙城更美丽》等系列文章,“柳州模式”广为人知,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闫友明  李武平  刘磊  李茂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