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区城市管理获得全市“十个第一”:城中区政府获“2016年度柳州市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金壶杯’竞赛活动考核第一名”“2016年度柳州市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考核第一名”“2016年度柳州市违法建设治理工作城区考核第一名”“2016年度柳州市‘五车’专项整治工作城区考核第一名”;
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获“2016年度柳州市露天烧烤整治工作考核第一名”“2016年度柳州市户外广告整治工作考核第一名”“2016年度柳州市违法建设治理工作考核第一名”“柳州市清理整治违法建设‘百日大会战’活动考核第一名”“2016年度柳州市道路扬尘治理工作考核第一名”“2016年度柳州市数管案件处置工作考核第一名”。
城市治理促环江滨水大道更美丽。
春播千粒种,秋收万担粮。
3月17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召开2016年度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金壶杯”竞赛活动总结大会,城中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获得了全市“十个第一”的殊荣,创造了城市管理“千朵万朵紫荆开”的新气象,为全市城市管理工作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模板。
名者,实之宾也。细究之,“十个第一”是城中区委、区政府理念创新创出来的,“十个第一”是城中区委、区政府真抓实干干出来的,“十个第一”是城中区委、区政府勇于担当担出来的,“十个第一”是城中区委、区政府精准发力发出来的……一言以蔽之,“十个第一”体现的是城中区委、区政府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实干作风,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精神状态。
“实干密码”之一:定好“总盘子”
——各“个”击破治全面
拆除户外广告。
“抓城市治理,要‘点线面体’一起抓,抓全面,全面抓,抓到位。”城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认为,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因此要精准定好城市治理“总盘子”,统筹“一揽子”,明晰路线图,瞄准“大靶向”,各个击破,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最终实现城市面子和里子的“双变样”。
城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说,城中区不断加强城市治理创新,打好城市品质提升攻坚战,抓住全市开展“两违”“风暴行动”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百日大会战”的契机,通过“五个治理到位”来打造美丽城中、品质城中、宜居城中和幸福城中。“五个治理到位”即把市容市貌治理到位、把“扬尘”污染治理到位、把“两违”治理到位、把“五车”和户外广告治理到位、把露天烧烤治理到位。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城市治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美丽。环境美起来还要人的心灵美起来。人的心灵美,带动人的行为美,实现城市的共同管理。”城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说,在城市治理,城中区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畅通一切渠道引导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整治占道摆卖。
整治运输车扬尘撒漏。
“实干密码”之二:抓住“牛鼻子”
——“十”指连心除脏乱
“城市治理点多线长面广,眉毛胡子一把抓肯定不行,须学会弹钢琴,打‘七寸’。”城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说,城中区抓住城市治理的“牛鼻子”,拿起依法治区的“牛鞭子”,五指握拳,十指连心,把附在城市身上的脏乱差除之务尽。
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城市治理中包括广告治理、道路扬尘治理、露天烧烤、“以克论净”、公厕管理、城市容貌、“五车”整治、马路市场(夜市)占道经营、打击“两违”等重点工作。其中,占道经营是城中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为此,城管部门采取“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方法,突出服务为先,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推进“721”工作模式的落地(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实施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灵活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非强制行政手段,有效遏制了占道经营现象的蔓延。
“抓主要矛盾,还要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说,打击“两违”方面,城管部门严厉打击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抢建加建扩建的违法建设;新建外环路沿线、城市进出口及市郊乡镇村庄违法建设;违法性质恶劣、社会影响较大的违法建设。对发现的“两违”,城管部门全面启动快速查处机制,保障第一时间控制和查处违法建筑,将违法建筑消灭在萌芽状态,对违法建筑不能进行强制拆除的必须依法予以没收,形成管、控、查、治、拆、没的长效管理。如此重点打击和打击重点的行动,给城中区重大项目建设创造了条件,拓展了空间。
“实干密码”之三:细划“网格子”
——“百”计千心管到位
开展“百日大会战”,清除“两违”。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怎么抽?城中区的办法就是细划“网格子”,通过“网格化”治理,并充分运用好数字化、网络化手段,让科技发挥管理作用,最终形成常抓、抓常、长抓、抓长的治理机制。
城中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城中区把辖区分成工作网格,把经过专门培训的网格员转换成“专业电子眼”。这些“专业电子眼”对各网格内的城市管理状况全方位监控,高效、快速办结城市各类“疑难杂症”。现已形成了全面推广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网格化”治理机制。这种机制正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着“探照灯”的作用,许多城市管理问题都无处藏身,被一一得到处理和解决。
“在严打‘两违’中,网格化治理把‘侦察兵’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一名负责人表示,对那些“一夜高楼平地起”的新增违法建筑,城管部门用一人盯一网的办法,及时发现违建,及时制止违建,及时拆除违建,实现网格内违法建筑“零增长”。
“实干密码”之四:坚持“钉钉子”
——“千”言万语重在干
治理露天烧烤,设置提醒牌。
一次行动胜一打纲领。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落在实干上。
城中区在城市治理中,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扣一环治,咬住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不放松,把力用在“五个专项治理”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以钉钉子精神,把城市的脏乱差转换成了洁净美。
“治理必须钉钉子,才会产生新变化。”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一名负责人说,城中区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治理”,加强龙城路、桂中菜市等重点区域市容监管力度和频次;开展“露天烧烤专项治理”,每天对环江滨水大道沿线的露天烧烤和各类违规行为进行整治,并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规定,对露天烧烤行为处以200元至1000元的罚款,露天烧烤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开展“扬尘撒漏专项治理”,加大对学院路延长线、文兴路、双拥路等处在建工地监控力度,加强环江滨水大道、静兰路东一巷、桂中大道延长线等重点路段渣土运输车辆监管,加强马鹿山屯、油榨屯、上(下)茅洲、静兰村一带城中村的无证倒土场巡查工作,“扬尘撒漏病”得到有效治疗;开展“‘五车’专项治理”,联合公安、交警、残联等部门每周不定时对辖区市场、学校以及主干道周边的机动(电)三轮车、残疾三轮车、人力三轮车、机动车非法营运、乱停放等问题实行整治,2016年,共立案查处案件2038起,处罚近54万余元,目前辖区“五车”聚集点已基本消失;开展“‘两违’专项治理”,推进重点项目及周边违法建设整治,确保环江滨水大道周边的十二项景观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查处莲花山风景区周边的“两违”,推动河东村、静兰村、牛车坪村整村改造项目建设项目,打造“无违建社区”示范点。
此外,城中区还加强“数字城管”建设,成立13支应急小分队,及时解决露天烧烤、道路挖掘、水管破裂、树枝折断、道路遗撒、井盖缺失、无证占道等问题,结案率99.99%。
“干密码”之五:环境“变样子”
——“万”象更新美在里
城市治理带来了万象更新,城市环境真变了样、变了真样。如今的城中区,“面子”“里子”一样美,人与自然一样美。
环境“变样子”得益于城中区城市治理的创新。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说,在城市治理中,城管部门创新开展代履行案件处置室,转变重点案件查处工作方式方法,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积极创新,迎难而上,专啃硬骨头,完成了多项督办转办案件。
环境“变样子”得益于城中区的“两手治理”。这名负责人说,城市治理之难难在其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多样性、反复性的特点,为此,城管部门重在强化后续管理,一手抓专项整治,一手抓长效管理:规范引导流动小贩便民夜市;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的监控制度,重点区域重点监控……
城市治理赋予了城中区城市环境的清新气、聚集了城中区沿街沿巷的人气、形成了城中区发展的旺气、带给了百姓生态宜居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