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网格化”:网络化服务 格式化管理

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是构建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和健全格式化社会服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新举措,简单说就是网络化服务、格式化管理。下面结合北京的实际,谈点个人体会。

一、“网格化”是北京的创新,几年来已在全市开花结果

“网格化”源于北京,准确地说,源于北京市东城区。2004年,东城区实施万米单元城管网格管理办法。2005年,国家建设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分别下发文件,在全国、全市推广东城区经验,有力推动了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近几年,结合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东城区又将城管网格延伸扩展成社会管理网格。无论是城管网格化还是社会管理网格化,东城都有开创之功。

2010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印发《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推出40项创新措施,其中包括确定在东城、朝阳、顺义区开展以网格化为重点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东城领跑,朝阳、顺义很快跟进。如:朝阳区突出信息的全方位采集,突出指挥和监督双轴制衡,突出服务管理功能全面发挥,突出条块协同与部门联动,着力构建全模式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召开后,各区县也积极行动起来。西城、密云、海淀等区县也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了网格化试点工作。如:西城区在德胜街道试点,建设一个数据中心,打造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两个信息平台,构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又如:密云县构建“一网建设、两级指挥、四级服务管理、6+N类力量整合”的工作格局,将所有社会服务管理内容“一网打尽”,将所有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整合到网格,初步形成“县镇指挥、部门履责、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新格局。顺义区、海淀区也有许多创新。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网格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要求在全国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以北京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大会的召开为标志,网格化体系建设在全市推开。近两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墙内开花不仅墙外香,墙内也很香了,而且,今后会越来越香。

二、“网格化”实质上是构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运行系统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不妨把城管网格化叫“老网格化”,把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叫“新网格化”。“新网格化”无疑传承了“老网格化”的基本理念,但在近几年社会服务管理实践的发展中已有了质的飞跃:“老网格化”仅限于市政管理,“新网格化”用于社会服务管理各项工作;“老网格化”重管理,“新网格化”服务管理并重,而且强调服务为先、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老网格化”管物件,“新网格化”服务管理所有人、地、物、事、组织;“老网格化”强调管理责任到“格”,“新网格化”强调服务管理责任既要到“格”还要到“网”,以“格”为基础,以“网”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落实责任为核心,以整合力量、优化流程为重点,形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和集约化、精细化社会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本市不断推动社会建设创新。一是市、区(县)成立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街道(乡镇)成立了社会工作党委,社会组织构建“枢纽型”工作体系,商务楼宇建立社会工作站,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新突破;二是出台社会建设“1+4+X”系列文件,政策体系创新取得了新成效;三是制订并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初步形成“五个更加、一个全覆盖”的工作体系(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工作体系创新取得了新成果;四是开展网格化试点、村庄社区化试点、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试点、商务楼宇工作站建设试点、社区“一刻钟服务圈”建设试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试点、新居民互助服务站建设试点、“阳光中途之家”建设试点,等等,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取得新进展。

最近,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建设方式方法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于社会服务管理领域。方式方法的重大创新必将带来我市社会建设的革命性变化。

三、汇“人、地、物、事、组织”于一身,不另起“炉灶”、不搞“两张皮”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构建“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科学化运转”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基本原则:一是全面覆盖、无缝衔接,努力做到全区域、全天候、全模式、全响应、立体化社会服务管理;二是重心下沉、触角延伸,条块力量到“格”、服务管理进“网”;三是整合力量、协调联动,信息整合、职能整合、力量整合、工作整合,基本不打破现有体制,尽可能不增加机构编制,不另起“炉灶”,不搞“两张皮”,全面统筹协调,条块有机结合,上下互相连通,横向互相联动;四是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把社会服务管理的单位、人员、任务、责任落实到网格,形成责任体系,把技术监督、工作监督、社会监督落到实处,形成督促检查、核查反馈工作机制;五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坚持从各区县、各街道乡镇、各社区实际出发,在遵循基本原则、统一规范基本标准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创新,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允许有“自选动作”,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完善。

四、构建“一个网络系统、两级指挥中心、三级工作平台、四级信息支撑”

当前,我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是以“格”为基础。科学划分网格、明确工作责任、发挥主要功能,做到管用有效。网格划分以现有社区为基础,可以一个社区一格,也可以一个社区多格,关键是方便工作、方便群众。网格工作的主要职能是收集基础信息、反映群众需求、发现报告问题、排查化解矛盾、协助解决问题、动员公众参与。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工作的深入,将逐步扩展工作职能、搭载工作内容。二是以“网”为依托。建设一个科学的网络系统,充分发挥区县、街道(乡镇)两级指挥中心作用,搭建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工作平台,发挥市、区(县)、街(乡)、社区四级信息支撑作用。三是构建网络化工作体系。整合条、块和社会力量,按照工作职能、权限、责任,分类别到网格责任区服务管理,分层次到网络系统开展工作。四是健全格式化运行机制。逐步健全信息采集维护机制、问题源头发现机制、任务协调处置机制、分层处理机制、综合管理执法机制,形成“信息采集、源头发现、任务分派、问题处置、核查反馈”的闭合工作流程,达到“更清晰地掌握情况、更及时地发现隐患、更迅速地处置事情、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形成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格式化社会服务管理运行机制,简单说就是网络化服务、格式化管理。

总之,构建网格化体系,是方式方法的革命。如同刘淇同志在全市网格化推进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它突破了传统模式,从主要依靠“人海战术”走向依靠科技手段,从“条块”分割走向资源整合,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管理,从“运动式”管理走向制度化管理。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