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摊贩公司"落户温州鹿城

城管队员和流动摊贩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几乎在每个城市都会上演。时不时地,人们还会听到“城管打人”或是“城管被打”的传闻。

在城市文明建设和解决流动摊贩生计之间,能否找到一条和谐的民生通道?

温州鹿城区近期的探索是,成立由摊贩组建的“摊贩公司”,在划定的“疏导点”内,统一管理流动摊贩。

这种摊贩“自我管理”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也算是一种创新。然而,公司管理的形式,能否真正解决民生和管理之间的矛盾?将流动摊贩制造的城市“乱点”,真正幻化成城市“亮点”,究竟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猫捉老鼠”游戏的终结

晚上18时,温州市鹿城区飞霞桥,43岁的重庆汉子老陈开始和老婆儿子一起忙着摆摊。“正宗重庆杂酱肥肠牛肉面”,是一家三口的谋生之道。
老陈慢慢把不锈钢餐车推到靠近人行道的马路牙子上,又和儿子一起在人行道上搭起了红色的帐篷,摆放好桌椅。正值寒冬,暖色调的帐篷挡住寒风,才能吸引路人驻足,吃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

引人注目的是,老陈和附近的20来家小吃摊,使用的是统一的不锈钢餐车。车身的宣传画上,展现的是灯光中的都市夜景,上面印有“支持市容管理,共建和谐社会”的字样。

向流动摊贩提供租车服务,只是温州市民民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职能的一部分。这家成立于两个月前的“摊贩公司”,宗旨就是“为民服务,方便市民”。

每天晚上,“民民”都向飞霞桥派出4名管理人员,督促摊贩们避免影响交通和破坏环境整洁。下一步,他们还将向摊贩们提供统一着装,进行统一的卫生知识培训,代办卫生证明、健康证明,同时,向外界推广“飞霞桥小吃夜市一条街”。

去年中秋节前后,老陈他们还在代表“温州门面”的五马街商圈里“藏猫猫”。

熟悉他们的顾客都知道,每天23点之后,城管队员和协管员下班了,“老陈们”就会推车挑担,来到开泰百货商场附近的谢池巷贩卖各色小吃。60多名流动摊贩绵延百米,热闹非凡,使得“开泰”几乎成了夜市小吃的代名词。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流动摊点不啻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乱点”。油烟、垃圾、喧闹,埋下卫生隐患,机动车根本无法通行...这一切,都使得流动摊贩成为市民的投诉热点。
老陈坦言,其实大多数摊贩本身并不愿意成为“猫捉老鼠”游戏中的负面角色。像他这样的外来人员,受到年龄、学历等因素的制约,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是迫于生计,才沿街叫卖,跟城管队员打起了“游击战”。

如今,虽然每月要向“摊贩公司”缴纳200元的租车费和200元的清洁费,但令老陈最为欣慰的是,终于结束了“人人喊打”的“游击战”生涯,一家人可以安安心心地摆摊做生意。

小商贩不是城管的“天敌”

如今以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闻名于世的新加坡,也曾在上世纪60年代面临小商小贩充斥街头的尴尬。李光耀在回忆录中对此有描述:“数以千计的人在人行道和大街上售卖食物,完全不理会交通、卫生和其他问题。结果是街道垃圾成堆,造成堵塞,腐烂的食物散发出恶臭异味,四处凌乱,污秽不堪。”

姜益祥在读到这段话时深有共鸣。作为温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鹿城一分局的局长,去年夏天,他几乎每个晚上都和城管队员们一起在街头巡逻,亲身感受着“四处凌乱,污秽不堪”的城市乱象。

温州不仅经济活跃,流动摊贩也很“活跃”。据了解,活跃在鹿城区谢池巷、大南门、五马街等中心地带的流动摊贩有上万人之多。小吃、服装、首饰、音像制品、蔬菜等食品...流动摊贩的经营门类也是应有尽有。

去年7月,温州城管部门开始推行中心区无摊化管理,可是管理的难度可不小。城管“堵”到哪里,摊贩们随即就转移;城管们总有下班的时候,摊贩们却又活跃起来。

同时,长期摆摊谋生,让小摊贩多以老乡为基础,形成一个个“群落”,“仅五马和大南门两个商圈,这样的‘群落’就有近20个,他们彼此间联系密切,共同逃避执法。我们堵住这个,那边又会冒出一个。”城管队员介绍说,“我们只得加大执法力度,‘蹲点’控制,耗费大量人力。”

尽管如此,姜益祥还是认为,小商贩不是城管的天敌。他坚持推行“以礼相待”策略:小商贩第一次被城管队员发现,先教育,暂不扣车。即使要对摊贩实施处罚,也要“先让他们把手头的生意做好”。

“除了‘堵’,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疏’。”在姜益祥的建议下,2008年8月,温州城管部门在飞霞桥、山前街、公园路、瓯江帆影,试点设立了4个临时疏导点,逐步规劝附近摊贩去那里“安营扎寨”。

这4个疏导点的位置都经过精心挑选,既要有一定的人流量,又不能集中在闹市区,以免影响市容和附近居民的生活。例如,如今汇聚着小吃一条街的飞霞桥路,离原先小吃摊贩云集的谢池巷,步行只要几分钟,但路面相对开阔。

另外,疏导点还要求摊贩只占用路边,保证道路以及各个路口的畅通;由专业公司雇请专人管理卫生;早市要在早上7时以前结束,夜市要在晚上20时30分以后摆出等。

不用东躲西藏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相比较流动摊贩以前“扎堆”的中心区路口,疏导点毕竟冷清,生意也相差不少,每天收入要缩水2/3。如此一来,有的摊贩难免又开始寻思继续“流动作战”。

摊贩代表组建“摊贩公司”

针对疏导点设立后产生的新问题,个别有威望的摊贩主向城管部门建议,“需要建立一个中间机构,既能管理和协调所有的流动摊贩,又能代表流动摊贩跟城管对话”。

今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的《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也一改以往对小摊贩“穷追猛打”的管理理念,要求给小摊贩确定相应的经营场所。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首家“摊贩公司”--温州市民民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我有不少老乡在市区摆摊,偶尔会跟执法人员起摩擦。我早就想过,能不能成立这么一家公司,在执法人员与摊贩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温州重庆商会会长徐雪是“民民”公司的组建者之一。

徐雪的想法跟行政执法部门不谋而合。2008年11月,“民民”正式注册成立。公司实行股份制,大部分股东是摊贩代表。

在温州打拼多年,徐雪的感受是,流动摊贩也有梦想。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和一定的资本,摊贩们就能“退路入市”,成为真正的老板。

她的初步设想是,在管理的同时对疏导点进行“包装”,使那里的市场尽快成熟起来。时机成熟后,还可以学习温州商会模式,成立“摊贩商会”,与公司互相监督。

于是,“民民”公司的第一项措施,就是组织摊贩抓阄分派位置,推广不锈钢推车,“我们告诉摊贩,先把自身搞好,把疏导点建设得整洁干净,市民愿意过来消费,市场自然就会形成。”

高智辉是“民民”公司招聘的30多名协管员之一。他的主要职责是,在飞霞桥临时疏导点,“提醒摊贩注意卫生,不要占道经营,如果出现问题,及时联系城管”。

城市执法局鹿城一分局管控组工作人员说,像高智辉这样的协管员,没有执法权,只负责劝导,具体工作方法由执法局制定。

而在徐雪看来,这批协管员的优势在于“乡情”:不少人以前曾是小摊贩,或者现在还有老乡在摆摊,他们去劝导,可以避免许多摩擦。

和谐城管的民本内涵

在徐雪眼中,“摊贩公司”最大的作用,是在摊贩和政府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可以对等地传递彼此的诉求。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城管部门规定,夜市要在20时30分以后才能摆出。然而,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流动摊贩的生意普遍不如往年红火。目前又值严冬,摊贩们更是反映生意难做。

经过“摊贩公司”与城管部门沟通,飞霞桥的小吃摊贩们被允许提前到18时开始设摊,前提是不要影响下班高峰时的交通。如此一来,摊贩们就能赶上“下班一族”的生意,增加营业收入。

“摊贩公司”成立以来,也面临着多方的质疑。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流动商贩,赞成此举的认为是好事,持相反意见的则指出,现在要加入公司的话,会让原本就微薄的收入变得无利可图。

有一些尚未加入“摊贩公司”的摊贩则担心:原本开放的公共资源疏导点,会不会成为公司的“自留地”,形成垄断?

对于这些担心,姜益祥表示,市场的问题,还是应该在市场中得到解答。“既然菜市场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早餐公司也能够获得成功,为什么不能允许‘摊贩公司’和‘露天马路市场’存在?”

姜益祥说,“天下无摊”曾经是城管队员的理想,而如今,这种提法应该略略做些修正,“管好天下所有的摊”,才更符合“以民为本”的“和谐城管”思路。

在姜益祥的设想中,“摊贩公司”和城管部门对于摊贩的管理可以有机结合。例如,“摊贩公司”出资向摊贩提供统一的设备、着装等硬件设施;城管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向摊贩提供法律知识、卫生知识的培训。

在距离五马商圈不远处建设“排档一条街”,让逛街后的市民有个“填肚子”的好去处;在兴文里附近建设“早市”,让那些在华盖山锻炼身体的老人有个买“实惠菜”的地方...
在温州鹿城流动摊贩疏导点的规划图中,依稀可见新加坡引以为豪的“小贩中心”的身影。

而问题的关键是,要真正管理好流动摊贩,让马路市场从“乱点”幻化成城市建设中的“亮点”,需要的是人们的“公心”--这一点,无论是从流动摊贩的服务中获取便利的温州市民,还是对于城管部门、“摊贩公司”或是流动摊贩而言,都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