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数字化城市管理现成效 百万城市部件有了“身份证”

发现市容环境不够整洁、沙井盖丢失...市民只需拿出手机拍一拍,立刻就能“报案”,并得到相关部门及时处理。

记者从市城管执法局获悉,“惠民城管通”是依托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建设展开的。这一项目发展状况如何?将为市民提供哪些便利?又是如何通过跨部门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助力惠州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日前,记者在走访中一一为您找到答案。

百万城市部件有了“身份证”

据了解,作为实现数字化城市的前提之一,惠州的城市部件数据库已基本建成:市城管执法局将市中心区230平方公里内的7大类近100万个城市单元部件,将其地理定位、规格型号、权属单位、处置标准和处置时限建档入库,并设定唯一的部件编码“身份证”。

为准确判定管理责任单位,我市将中心区精准划分为1835个网格,在每个问题巡查和处置监督网格内,按一定的比例标准配备信息采集(监督)员,配备专门的信息采集器,在网格内进行全天候、倒班巡查监督。

“以前修复丢失的井盖,需要一天甚至数天才能找到责任单位,现在通过信息采集员发现问题,上传到数字城管后,几分钟就可以实现定位并确定该井盖的‘身份’信息。”市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信息采集(监督)员在设定的网格轨迹内巡查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并利用“信息采集器”及时准确上报问题的基本情况、GPS定位和现场照片等信息,实行问题发现上报量与其收入直接挂钩,奖优罚劣,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专职化采集。

12个高空“天眼”为城市装上望远镜

建筑部件有了“身份证”,公路和公共场所自然也不能成为监控盲区。据了解,惠州的视频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城市重点区域实现可视化管控。系统共享接入惠城区2800多路治安监控视频。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我市还建了50路街面视频,重点对市场周边、车站、广场等城市重点区域的城市秩序进行监控;同时,在市区世贸大厦等高楼设置了12个高空望视频设备,观看半径达3~5公里,实现对边远区域“两违”建设及城市楼顶违法搭建等的三维立体的可视化管控。

有了充足的基础信息和监控设备,如何将海量数据高效利用,成为数字化城市管理能否实现的关键。目前,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已建成,系统成功连接30多个城市管理责任单位,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设置了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等7个步骤的“闭环”工作流程,初步实现了对问题处置和反馈的规范化运作。

利用大数据精确分派任务

对于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系统将根据上报的GPS定位和照片信息,与城市数据库对照分析,快速匹配出案件、部件的所属单位、结案标准和处置时限等,实现任务精确分派。案件审核立案后,系统将GPS定位、照片信息直接派至处置人员手机端的“处置通”,处置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处置,提升处置效率。处置完成后,向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申请结案,并由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指定相关网格的信息采集(监督)员前往现场审核对照。

现在,市民只要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便可进入平台的诉求窗口,并简单执行“类型选择、GPS定位和拍照”3个步骤就能实现“随手拍”报料。这就是依托数字城管系统运行的 “惠民城管通”便民服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市民可通过微信、12319电话、短信等各种渠道,将身边的城市管理问题,随时随地反映到这个平台统一受理。该平台以其反映诉求多样性等特点,满足了不同年龄、阶层和文化程度的人群使用需要,成为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和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渠道。“惠民城管通”的应用,将城市管理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实现管理服务的“零距离”,使便民、惠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微信服务平台,已成为我市城市管理和服务市民的“微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