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兴:智慧城市设计应聚焦“公共品”

 

编者按

2016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暨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于6月29日~7月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会上,国务院参事、中国城科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就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势与路径做了主旨演讲,针对传统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误区、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首先着眼于什么、如何诊断城市病等热点问题发表了见解。

当前,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智慧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政府要着眼于提供公共品,治理各种“城市病”;推动节能减排型智慧城市的创建工作,实现城市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变、从先污染后治理向低影响发展模式转变等,迈向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走出误区智慧城市设计应聚焦“公共品”

当前,一些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容易陷入三个误区。第一是混淆了“手段”与“目标”。例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都是“手段”,而优良的公共品和优良的生活品质是目的,手段的应用是为目的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要实现目标,而不是简单的高技术堆砌,更不能“本末倒置”。第二是混淆了政府“自身建设”与“服务能力”。市民需要的是能提供优质服务的政府。政府要站在投资者、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智慧城市的建设,而不能仅搞些无纸化办公、政府大数据等“自娱自乐”的项目。第三是混淆了“商业品”与“公共品”。城市只有为市民、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公共品,才能获得战略性资源,提高竞争力,引领国家发展,而电子商务、智慧医疗和打车等内容,企业完全可以独立推行,政府不必“越俎代庖”。

智慧城市是老少无欺、人人可以享受公共品的城市。智慧城市要为提升城市的生态承载力服务,能否提供更舒适的、可靠的、有活力的空间是智慧城市建设者要应对的问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政府应该把注意力聚焦在公共品上,为智慧的商业品提供一个平台,叠加企业的商业品,而不是取而代之。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

节能减排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

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其中的“特色”指的是提供各具特色公共品的智慧城市,可以粗分为节能减排型智慧城市、减灾防灾型智慧城市、政府管理绩效型智慧城市及治理城市病型智慧城市等。

在多种智慧城市“公共品”中,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型智慧城市应当成为我国智慧城市的主流。节能减排型智慧城市包括城市诊断与生态改造、智慧绿色交通、智慧水务、智慧能源、智慧绿色小城镇、空气污染智慧分析治理、互联网+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等多项内容。在城市的生态改造方面,要求紧凑混合用地模式;可再生能源占比在20%以上;绿色建筑在80%以上;生物多样性要比以前更好;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在65%以上;拒绝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项目。在智慧交通方面,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统筹运用多种交通工具的协同,把城市交通转变成每个驾车者都同步可视的自组织系统是治理的重点。多样化、零排放、低能耗、小型化、舒适性这五个方面都具备,就是好的绿色交通。在智慧水务方面,城市的水问题可以通过自身解决,通过建设海绵城市,促进水的循环综合利用将分布式的污水处理、雨水收集、雨水下渗、中水回用和安全供水统合在一起,解决防洪防涝及城市用水的各种问题。通过智慧水务的建设,可以创造数十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在智慧能源方面,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能实现能源消耗的可视化,实现城市电力的自发自用,达到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安全用电的目标。在绿色智慧小城镇建设方面,通过智慧手段实现三网合一,用智慧手段推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改善规划建设管理,把能源、水、垃圾处理以最低成本链接起来,为节能减排服务。

多方互联共促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智慧城市能够降低城市的污染物等级,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受益,最大程度减少pm2.5的排放量。通过互联网,将绿色建筑、绿色社区智慧连接并将数值显示出来,就能够调动住户节能节水的主动性,为绿色发展、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

未来,智慧城市设计、建设过程中,政府要着眼于提供更优质智慧的公共品,着眼于治理“城市病”,防止成为“空智慧、白智慧、乱智慧”,防止被IT企业绑架成单纯的只能提供“商品”的智慧城市。二是在多种“公共品”智慧城市中,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型智慧城市应该成为我国智慧城市的主流,实践节能减排才能绿色发展,才能弹性发展,才能解决我们当前最大的污染问题。三是大数据将成为城市诊断的利器。成功的城市诊断是智慧城市设计的必要步骤,必不可少。四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能够与分布式能源、水循环、污染应对等匹配组合,形成智慧城市中“软硬件”的集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