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城管的角度,总结城市管理的管理模式与运营经验,探索数字城管智慧化升级的创新实践,将网格化管理模式延伸到各个领域。通过“网格化+ ”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领导小组技术组专家
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吴强华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交流的主题叫《网格化+助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网格化+是什么?其实对于数字城管,我们已经谈了很多。数字城管最核心的就是网格化,那么网格化+跟执法体制改革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其实刚才郝主任说了,网格化+的主题有一条,即平台建设要承载改革使命。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为什么数字城管跟执法体制改革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关系?二、体制改革往下去推进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达到承载改革使命的这个重任。
网红城管
最近城市管理领域最近比较热的,成为网红的一个人物是谁呢?是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的一个姓计的城管队长,他在网上被叫做最暖心、最文艺的城管队长。他发了一封信,结果他关注的一个治理点的商户根本不用派人、不用任何执法手段就都退出去了。在报道后面还有一段话非常重要,其实计队长不仅是特别文艺,而且对城市管理的末端执法跟源头治理的关系理解是特别透彻的。他说,管理是基础,执法是保障。管理是放在前面的,其实说来说去就是做了一件事,就是能够把源头治理做好,就是你给他出路以后,可能不用执法就能达到目的。
源头治理 & 末端执法
体制改革从37号文到今年年初的党和国家的体制改革,其实都是遵循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即用功能的方式能够把很多部门合在一起,就是把源头治理和执法合在一块,所以这次体制改革定的这种方式,其实跟我们最早3+1的原则是一样的,都是把我们的管理、很多执法部门也要合在一块。
“数字城管”& 体制改革
为什么中央文件特别是一个改革文件会把一个信息化平台提到这么高的高度呢?其实还是像刚才郝主任说的,要承载改革的目标。数字城管到底能不能承担?它解决什么问题?到底跟体制改革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次体制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
其实简单来说,主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权力交叉的问题,一个是管理真空的问题。即很多事该管的没人管,有些事又有人交叉的管,希望通过体制改革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靠什么手段呢,我们数字城管或者叫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其实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数字城管“5大要素”
要承载改革使命,数字城管到底能不能做到?数字城管为什么能做到?因为它有五大要素:单元网格管理法、部事件管理法、监管分离管理体制、闭环化管理流程、长效化考核评价。
数字城管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责任明晰问题,其实就是解决倪虹部长说的管理交叉跟权力真空的问题,很多的问题其实就是责任不明晰的问题。
责任明晰
怎么做到责任明晰?第一就是单元网格管理法,它采用地图的方式,地图最大的好处是在图上它一定只落到一个坐标点上,只会落到一个网格里面,所以这里面不管是落到区里面、街道里面、社区里面,还是门前三包里面都是非常明确的,不会涉及到其他部门、其他网格的问题。
第二个部事件管理法,做过数字城管的都知道,这里分出了5大类,121小类,为什么要分?分的目的特别简单,为了解决管理责任的问题,要先做普查,普查完以后最重要的是要做确权,部事件在发生问题之前就明确这件事管理部门是谁,养护部门是谁,而且基于这种分类又形成精细化指挥手册,明确了这件事应该归谁管,而且这些事归到你管的时候,你应该多长时间内做好,做好了以后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结案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在这里都非常明确,所以通过这个方式就能够解决职责不清的问题。
第三个监管分离,监督这个责任很重要,但是原来都是在各个部门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东城区在做的时候成立了监督中心,监督中心管这么多部门,这些部门就包括园林局、街道、乡镇等行政事业单位,这些都是它要监督的部门,通过这种方式把很多监督的人集中起来,只负责监督,负责监督处置部门的工作,通过第三个要素把监督责任明晰起来。
第四个是再造流程,这是一个简化的流程,一个闭环,简化的意思就是原来可能很多事到底找谁不明确,到底多长时间做完也是不明确的,因为有了指挥手册,现在通过这个方式明确起来。另外闭环管理的意思是,这件事干完没干完是明确的,发现的问题最后还要由监督中心来负责结案,这叫闭环管理的模式,通过闭环的方式把管理流程明晰起来。
第五个就是考核评价,因为所有的方式都要进系统,所以所有的事都是可量化的。所以五大要素构成了数字城管的新模式。
“数字城管”& 住建部
2018主题词: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2018年开始数字城管的主题词到底是什么?我现在从部、省、市不同角度来解读下,在推进过程中,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的高度推进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首先从住建部角度,去年到今年有一个主题词叫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希望建一个部一级的平台,这是王蒙徽部长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在提的。今年年初在两会期间王蒙徽部长接受《求是》记者专访的时候专门提到要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数字城管 & 住建厅
2018主题词:抓运行 智慧化 执法监督 省级平台
省厅层面,从去年到今年各省也发了不少文件,这些文件集中提到的主题词都是这几个。一是全覆盖以后要开始抓运行;第二是做好运行以后怎么样做好智慧化升级;第三是执法监督;最后一个是很多地方发文的时候都提到的省级平台,其实跟部级平台是呼应的。
第一个运行的事,全覆盖以后各个城市运行状况到底怎么样?全国比较典型的省级平台就是四川省,这个省级平台跟一般的省级平台不一样的地方是以下两点,第一完全同步,各个地州的数字城管数据完全同步,以前住建厅所有的考核都是靠报表报上来,但数字城管在四川省是完全同步地州的数据,所有的数据不是你来报的,而是靠我省级平台算出来的,所以这个平台能看到所有地州的运行状况;第二是结案率,结案率高的像成都、自贡、宜宾都在90%多,发现率也高、结案率也高。
所以各省怎么提升数字城管的运行水平,它的差距在哪儿?刚才郝主任说了,主要不是差在信息系统上,可能还是差在管理体制是不是真到位,怎么样跟信息系统配合起来的问题。江苏省从建设、运行、升级三个阶段持续发文推进,发了很多文件,在建设阶段有要求,运行阶段有要求,包括现在智慧化升级他们也在做研究。这些文件不只是住建厅下发的,更重要的是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下发的,意义是非常大的,能够跟进省里的很多重要工作,把数字城管推进起来,把数字城管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抓手。另外就是省里面组织验收,并且验收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要严格按照步骤做,这是严格城市管理验收要求,验收基本上是按照刚刚说的五大要素来进行。所以说到抓运行、提升水平,其实省厅能够起不小的作用,至少能够让各个地市按标准、按验收的要求去做。
智慧化升级 & 执法监督 & 省级平台
智慧化升级、执法监督的文件从去年到今年各个省厅都在发,都在推进这项工作,以安徽省为例,发了不少文件,安徽省从今年开始要拓展数字城管平台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前面跟相关的市政、园林、市容、环卫相关的事,还有下面跟执法相关的内容,安徽省体制改革的要求要把3+1作为体制改革的基础,而且要实现跟执法相关的其他部门的数据共享。
刚刚说运行,运行效果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还是跟体制相关的,刚才说的五大要素其实都是跟体制非常相关的。最难的两件事也是各地方运行效果差距比较大的原因所在的两个要素,一个是监管分离是不是真的做到了,第二个就是长效考核是不是真做到了。这是运行好与不好,差距最大的两个要素。
监管分离是不是监督中心成立就行了,监督中心是不是能够发挥监督的作用?还是看体制,最重要还是监督的手段是不是能够执行到位,监督员归市里管还是区里管,这些措施带来的实际的效果差距都非常巨大。第二个监督是专职还是兼职的问题。第三个是外包跟自己管。
监督信息采集员是非常重要的,从杭州市来看采集员报的案件量占了92%,同时老百姓报的只占了0.13%,12319,就热线,包括合在一起的就不到1%,所以整个采集员至少目前还是最重要的问题发现的来源。
第二个是考核评价,就是后面说处置运行的问题。举个例子,合肥的考核比较管用的,而且各个区特别重视合肥市监督中心考核结果,这是2015年年底的考核表,考核表主要就是排名,最重要看排名的第二列,排名升降程度,各个区特别重视,如果排到最后是非常着急的,马上就发愤图强,第二个月就上去了,各个区对考核评价非常重视的,即保证考核评价权威性的问题。
第三个事情,所有的体制改革的成果,包括数字城管的成果,最后怎么样能够常态化、长效化,杭州市数字城管从2005年开始运行到现在经历了四五任市长,它运行效果一直保持不错,为什么呢?因为杭州市有专门数字城管的实施办法,跟城市管理数字城管相关的条例,法律法规的建设都做起来了。包括这次党和国家今年年初的体制改革,新华网专门发的一遍文章,其实在体制改革里面决定也专门说到了,怎么样保障体制改革,就是要把我们的机构编制法定化问题,就是改革的成果要法定化,所以数字城管或者城市管理立法也是我们重要的保障。
“数字城管”& 市长
数字城管确实跟市长很有关系,怎么样运行好数字城管,市领导的重视非常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我们没有立法之前,是不是能够让市长了解数字城管,重视数字城管是非常重要的,他为什么重视呢?第一是数字城管是跟各个地市去创文创卫都密切相关的。第二是数字城管也能为我们城市的大事急事保驾护航,不管是我们马上要推进的青岛的上合组织峰会,还是前面各种各样的大事。第三是数字城管能够使各部门工作成效用数字说话,就是考核。第四是跟老百姓也有关系,从东城区建数字城管开始老百姓也都知道,我有问题要解决,让监督员到那帮我拍一下最管用,就是跟老百姓美好生活是有关系的。
智慧城管 & 城管局
另外就是跟城管局的关系,3+1以后到底城管局局长关心什么?最近我跟一些局长、主任也做了一些交流,至少数字城管现在管的事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城管局局长关心的事上去。体制改革完以后,局长希望数字城管干什么?
这是杭州新上任的城管局长李主任给他们监督中心,给城管委提的要求:一个机构、一个整体、一网打尽、一目了然。一个机构、一个整体不用说,一网打尽,一目了然是什么意思?一网打尽是我一个网络把所有的事都接进来了所有的事我都能看到,所有的事都有关联关系,这是局长希望达到的目的。一目了然是通过这个系统,各个部门的运行情况、是否达标等,局长都能随时掌握。
数字城管的发展,如果说连局长都满意不了那么发展的生命力可能也就没有了。所以适应体制改革的要求,要把3+1的体系能够真正的建设起来。所以原来像杭州有市政中心、公用中心、环卫中心等等这么多中心,原来有各自的信息化系统,现在要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管理运行中心,这就是一网打尽。一目了然希望达到的目的,就是我们新的智慧城管,运行中心一方面体现3+1的管理要求,另一方面体现新的技术应用,移动互联,物联网,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但是这些只是技术,最重要的是管理体系是不是能够在这次升级里体现出来,这个运行中心目标就是要达到一网打尽的目标,能够连接跟城市管理相关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
除了我们城管局要做的这个事,还涉及到跟执法相关的,因为这次又拉过来不少别的执法的事情,其他专业执法的基础信息能不能够得到,包括其他部门的数据也要整合到里边来才能实现管理有依据才行,这要做到综合数据库,就我们体制改革里要求的综合数据库的目录。怎么用法呢?一方面整合3+1的数据,各个专业要把自己数据能够建立起来,另外呢,监督中心要干什么事?就是把这些数据整合到我们的大屏幕,整合到我们的移动终端上去,我们想做指挥调度的时候,我的大屏幕运行中心也能看到这是我们的一个体系。其实我觉得我们数字城管在运行过程中,其实很多领导,包括局长都不知道数字城管运行情况是怎么样,他手里手机可能也看不到,所以新的智慧化升级我觉得非常重点的一件事就是让局长跟市长能通过移动终端的形式,真的参与到数字城管的体系里来,这也是这一次智慧化升级必须要做到的地方,只有让他们了解数字城管运行状况,执行的情况,运行的效果才会更好。所以最近要做的就是把市长、区长、局长、街道、社区,一线的处置人员,执法队员都要纳到移动互联的体系里来,所以要连接一切人这是移动互联给我们这次智慧化升级提供的最重要的基础。
综合运行中心的状态,各个部门既有独立的系统,又整合了数据,不管是数字城管、综合执法包括市政都有一些自己独立的系统,但是在整合过程中它不是孤立的,是能够整合在一块的。
这几年数据确实积累了不少,每天都在产生这么多数据,每个城市也产生这么多数据,这些数据的分析也能够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就是推动源头治理的事,这次体制改革按功能来改革是源头跟末端在一起。
另外,城市管理应急服务的方面,很多城市也做了一些实践,就是能够把很多数据整合在一块,实现指挥调动一张图,但最重要的是要实现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把信息整合在一起,同时通过指挥中心的联动,就跟数字城管一样,当然最重要是把这些应急的问题也分类,做跟数字城管指挥手册一样的东西,能够把跟应急相关的事儿做到分阶段联动的派遣处置,然后就是进行考核。
智慧城管 & 监督中心
最后一个是跟监督中心的关系。监督中心到业务部门是什么样的关系?智慧城管3+1的专业系统要专业部门真正的全参与才行。怎么参与呢?苏州市吴中区城管局专门成立了一个智慧平台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市容由市容科来负责,环卫由环卫科来负责,市政由市政科负责,广告由广告科负责,执法由执法队、执法管理科负责,然后数字城管来负责整合这些信息,这是推进的模式。所以专业部门要负责3+1的系统,而智慧城管中心,监督中心负责什么?负责运行中心。
综合执法 & 执法监督
我再专题讨论一下执法,综合执法综合了很多部门,另外其实这一次又体现一个执法监督的问题,网格化+综合执法和执法监督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体制改革,越来越综合的综合执法,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就是我要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是非常非常多的,一共有700多部法律法规。案由有8000个,执法事项有2081个。要打造一个监督平台,这个监督平台要跟数字城管结合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一个叫网格化、标准化的执法监督体系,这个体系涉及什么内容呢?一个是标准化的法律法规的体系;二个是网格化的执法检查流程;三是全过程的监督考核体系。这是新的执法网格化、标准化要做的事情。具体到标准化就是用对法、用好法非常重要,那怎么用对法呢?先把它分类,就跟我们数字城管做指挥手册一样,它先分成几大类,多少小类,我们的法律法规也要分出来,要分出案由库,就是违则罚则这样的库,实现标准化,每一个事项都有一个案由编码涉及违则罚则等这些内容,做到分类编码,而且编码编出来以后能够跟权责清单结合在一块,它每一个权责清单后面都要涉及到一个案由,这件事儿是归哪个部门管的,确认以后我就能够列出来这个部门到底管了多少内容,它的权责代码涉及到的案由是什么。就能够关联起来,这样关联以后就能够对他们的执法权责进行考核监督。所以权责清单出来以后就能看到,这是一个部门的权责清单,它的一般程序执行的情况,简易程序,行政、检查、强制等执行情况怎么样,每一次去做的动作都记录下来,都可以跟案由库、权责清单关联起来。
第二个全过程记录,现在提得比较多,当然要涉及的硬件环境也比较多,最重要的就是三合一的行政处罚、执法终端,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叫云犀终端,这个终端的好处就是自由对讲,结实又耐用,而且还能够在这个体系里面快速回传很多信息。
最后一项有综合执法监督体系,一个是对人的全过程监督,能够做到对基本信息监督,包括对车辆,对全过程在线的监督考核,还要对执法主体,某一个大队,某一个中队进行考核监督,对它的队伍,执法案卷进行全过程监督,你能看到它所办的所有的事情,所有人员的情况。
另外就是,局长的手里也可以有一个执法监督平台,能够把所有我想监督想了解的,每天执法的情况,执法科监督的一些情况进行实时查看,能够对案卷进行监督,人像进行监督,包括一些执法的过程检查的一些记录进行监督。
数字城管 & 智慧城市
最后一个说一下网格化跟智慧城市的关系,因为网格化现在不只是数字城管提,刚才说了环保也在提,综治提的比我们更多。
首先是智慧城市。现在市长可能更关心的不是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更关心智慧城市到底能不能落地,现在国务院提的就是新型的智慧城市,更多的是针对政府需要去做的智慧城市到底应该是什么,这里面包括汇聚数据,包括它形成一个城市治理的新方式,都是和我们数字城管延伸的这些内容相符合的,所以至少到现在为止,数字城管还依然是最落地的智慧城市内容,而且很多做智慧城市的,最终能够落地的还是数字城管。
东城区从2004年做了第一个数字城管平台,也在不断的发展、延伸,2004年做数字城管,2010年又延伸到社会管理,就是社会治理。2015年变成最综合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它又挂了好几个牌子,包括服务管理中心,包括公共安全指挥中心、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这些内容都纳到东城区管理要求里面。
另外一个地方就是鼓楼区,数字中国有一个示范区叫做智慧鼓楼,它把这么多部门整合到一个平台里面来,把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等很多内容都纳到体系里面来,它成立一个叫蓝帽子网格员,也是既有采集城市管理问题,还有采集跟人相关的问题。
所以网格化+这些内容,现在已经加上很多行业,不仅是城市管理,包括社会治理、环保、食品药品监督、安全生产都已经纳到城市管理体系里面来,都变成一个网格化+的一个长效运行的模式,这里面把数字城管的基本要素,处置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都纳到体系里面来。总的来说,因为数字城管标准非常到位,所以是整个体系还是数字城管占了主要的地位,大家可以看到在运行过程中,确实数字城管的体系还是非常成熟的,可以看到把综治等其他方面的管理内容融到数字城管体系里面是比较大的一个趋势,所以中心越来越综合,特别在一些基层的区、县一级可能这是一个趋势。
在我们全国做了几百个城市的里面,网格化+已经涉及到20多个行业,方方面面,不同城市,在很多城市不断的延伸很多管理内容,它的生命力非常强盛,也能发挥更多的作用,逐步延伸、逐步形成一个智慧城市的雏形。
我的题目叫《小网格大智慧》,如果说你了解数字城管,真的就会喜欢上数字城管,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得让领导觉得它发挥作用,数字城管的生命力就会越来越强,最终如果说能够变成立法,那长治久安就更没有问题。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