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最强大脑”让城区管理更加“耳聪目明”

编者按:上海的城市大脑与其他城市的城市大脑具有本质的不同,上海城市大脑是建立在上海市、区、街镇、村居四级严密组织、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和信息平台基础之上的大脑。并且在2020年即将发布的“一网通管”三年行动计划里,承载平台的名字是“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城市大脑”仅仅是这个系统的简称。我们认为上海的城市运行中心是可期可待的发展趋势

“最强大脑”让城区管理更加“耳聪目明”
——静安寺街道深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静安寺街道正式启动运行街道城运中心建立近一年,这个城区管理“最强大脑”,构建形成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从主动、被动和自动多方位、多渠道实现案件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和结案的全流程管理,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01  “一网统管”像绣花般管理城市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让“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变得更加可行。走进静安寺街道城运中心,由21块屏幕组成的巨大电子屏幕几乎占满了整个墙面。每一分钟,甚至是每一秒钟,街道辖区每个角角落落的即时动态都在屏幕上不断被更新。“一网统管”的主界面被清晰地划分成指挥体系、案件管理、地图视频和个性化模块共4个操作界面。城运中心应用特色“五色管理法”,对城市运行事件和案件按不同的严重等级进行预警、分析和研判,实现快速处置、督查督办、严格考核。此外,街道辖区范围内14000余个“神经元”点位对重点区域、人员和部件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监控。街道218位工作人员也已经全部下沉到4个责任网格,每天可以通过“政务微信”进行登录、签到并上报,在城运中心的地图上也能显示他们处置过程的轨迹。
“一库知全部、一网管全程、一屏观全域”,这不仅仅是技术应用上的迭代升级,更是深层次的改革创新。街道将所有部门、居民区和职能部门悉数纳入网格管理范围,提高“简易问题微信群一小时解决、一般问题网格派单一天落实、复杂问题网格例会一周处理”三级流程的处置效率,实现资源集约、联勤联动、高效处置。同时,将全辖区的人、地、物、事、情、组织等要素纳入综治工作范围进行细分,按照网格、综治、市场监管和110非警务类警情四个模块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辖区内场地、功能、信息和人员全面融合、开放共享。
在一次网格巡查中,巡查员发现华侨大厦红线内一处墙面大理石瓷砖出现损坏后,及时上报立案。中心通过“微网格”派单到“两新”楼宇联络员,由他联系大楼物业进行修复。巡查员向中心上报修复情况后,街道工作人员到现场核查,最终成功结案。这起案件虽然很小,却鲜明地体现出问题发现智能化、处置流程标准化、核查结案闭环化的“一网统管”特质。类似这样的案例,中心每天要处置150到200个。
目前,中心正在逐步推行24小时值守制度,白天调动全辖区的城市运行管理力量,夜间将各类可调动的政府力量、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纳入响应终端,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模式,做到多部门联席指挥,协同作战解决城市管理顽症。
02  人防+技防守好珍贵“家底”
静安寺街道85%的辖区面积均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共有101栋不可移动文物建筑,50处、277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面对如此高密度的“老房子”,街道运用人防+技防,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家底”。
街道一方面组建“3+X”联动队,作为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活探头”和“守护人”,通过定时巡查,组成一张覆盖全街道的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人网”,有效地将对历史建筑的破坏遏止在萌芽之中。另一方面,街道还启用两架无人飞机,定期全面巡视所有历史建筑,一旦发现可疑的破坏行为,重点进行航拍和取证,为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装上一对“千里眼”,提高老房子偷偷装修等异常情况的发现率,消灭行政管理部门空中监管的盲区。
安装在涌泉坊内多幢历史建筑外墙上有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黑色盒子,这就是能够自动感应异常的“架构位移动态监测定位传感器”(即“历保卫士”)。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街道城运中心能够通过自动监测传感器传回的实时数据,能够系统评估保护建筑的安全状况,并对房屋发生的非正常震动及时预警或响应,使违法装修等破坏行为无处遁形,实现历史建筑监管的全方位和全覆盖。
03  “水管家”智能守护独居老人
精细化管理不单体现在城区运行安全和快速处置,更在于让生活与其中的每一个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感受到安全和幸福。为了解决独居老人居家安全的难题,做到远程照看老人的生活起居,静安寺街道创新探索出一种基于智能化和大数据手段——“水管家”用水监测系统。
“水管家”是专门记录家里用水情况的,通过监测水表读数的变化,就能及时发现家里的突发情况。这个“水管家”智能水表,外观和普通水表差不多,里面装有内置芯片,能精准记录、定时收集和反馈小到1立方分米的用水情况。现在给居民安装的“水管家”是第二代产品。相比第一代,现在的“水管家”采用最新的窄带物联网技术,直接把数据传输到数据后台,生成数据分析报表,对老人日常生活的监测更准确、更及时。如果发现用水数据异常,街道城区中心会及时通知相应的居委会,由居委干部、志愿者上门了解情况,采取应对措施,解除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危险,同时又不给老人的生活带来干扰。
静安寺街道老龄化程度较高,仅人在户在的孤老就有三百多名。一开始街道觉得可以从用电方面入手,去居民区实地走访和了解后发现,有不少老人平时生活很节省,夏天舍不得开空调,有的时候开灯、看电视的情况也比较少,很难通过分析用电情况进行远程照看。后来又想到了水,因为老人再节省,早上起来需要用水烧饭,每天用水是省不下来的。于是,街道决定对辖区里的孤老和独居老人安装“水管家”。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收集老人的生活用水数据,实时监测了解老人的生活状态,勾画出老人的日常生活规律,为老人撑起居家“安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