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环卫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为美化龙城付出辛勤的劳动。而在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及生活粪便处理的终端等环节,还有一群“隐形城市美容师”,他们操控先进的环卫设备,把各种垃圾高效、环保地“消化”掉,达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为展现不同环卫工作岗位鲜为人知的一面,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与柳州晚报联合,开辟“传承工匠精神,促进环卫发展”栏目。
“这辆环卫压缩车运行中抖得厉害,请帮诊断。”“天气太热,它可能‘发烧’了,马上可以治好。”在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桂柳路垃圾转运站,环卫工人用诙谐的对话苦中作乐。30年来,只有高中文凭的吴世玉担任机修班班长,他和同事们爱学习、肯钻研、勤动手,处理国内外各类环卫车辆的“疑难杂症”,他们是上百台环卫车辆的“家庭医生”,确保我市每天数百吨的生活垃圾运送至垃圾填埋场。
在桂柳路垃圾转运站,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半,源源不断的生活垃圾通过转运站压缩设备,再装车运送至垃圾填埋场。一旦因为设备故障造成垃圾压缩作业无法进行,将会导致各城区进站垃圾车的积压和垃圾无法及时转运出去。
机修员左茂明介绍,压缩设备上的位移拉绳式重量传感器,由于是原装德国产品,一部高达2万余元。在以往的工作中,曾发生过多次拉绳断线的情况,送修一次不仅要花费几千元,而且还严重影响到转运站的正常运行。
吴世玉和同事们认真分析研究发现,造成拉绳多次断线的原因为压缩支架缝隙掉落的垃圾挂在拉绳上,长此以往磨损加大造成拉绳断线。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机修班组成员与站内技术员一起讨论研究解决的办法,对设备进行了创新性改造,终于解决了拉绳传感器经常断线的问题,节约了大笔的设备维修经费。
还有一次,吴世玉发现,转运站的垃圾运输车辆尾部都配备有一套支撑轮系统,在吊装垃圾箱的时候,需要人工手动操作放下支撑轮对车辆进行辅助支撑。由于每箱垃圾都有20多吨重,吊装过程极易造成支撑轮损坏,每次维修费都要几百元,不仅耽误了车辆的正常使用,还增加了维修费用。
机修班组成员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固定式支撑系统可以完全替代支撑轮系统的作用,他们将这一成功经验进行推广,拆除所有车辆尾部的支撑轮系统,在每一个吊装工位上安装一套固定式支撑系统。这套工艺的改进,减少了司机一道操作程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减轻了车辆自身的重量,降低了油耗,节约了支撑轮系统的维修费每月1000余元。
一年365天,不管日晒雨淋,还是严寒酷暑,只要是车辆故障或是设备有问题需要抢修,吴世玉和机修班成员都能在最短的第一时间出现在修理现场。他们忠于自己的岗位,不怕脏、不怕臭,开动脑筋,善于总结、善于思考、敢于摸索创新,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参与设备的改造,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体现了非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