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信息时代来临,人们只需按按手机就能办理多项业务,这也为政府与群众间架起无障碍“桥梁”。近年来,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引入城市管理工作中,并于2010年8月成立了我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同年12月28日,“数字城管”系统启动试运行。
从2012年开始,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每年的3月19日为我市城市管理日,它的由来缘于市城市管理服务热线12319后三位数“319”,这条热线背后是高速运转的“大脑”中枢系统,它犹如一棵大树,经过四年的精心培育已枝繁叶茂,树梢一头连着各职能部门,一头系着千家万户,每天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并提供相应服务。
大数据:34万多城市部件有了“身份证”
“壶西大桥北段有一雨水箅子缺失,请尽快消除隐患。”这是数字城管平台向相关部门派发的一宗案件。
市容巡查员立即利用“城管通”(具有拍照、摄影、GPS定位、数据上报功能的采集设备)将现场拍下,配以简单的文字描述,将图文传至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受理、立案,再派遣给相关责任单位。接到任务后,相关专业部门就会派人到现场处理,市容巡查员进行最后的核查确认,并再次回复给信息中心。
道路等城市部件由“数字城管”以编码录入系统,全市34.7741万部件有了“身份证”。记者在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监督大厅的巨大屏幕上看到,大到一条街道、小到一个井盖,系统网格都有清晰显示,任何部件出现了问题,系统都会迅速对号入座。
据了解,四年多来,我市数字城管共发现、解决90万个城市管理问题。该平台建立了市容巡查、视频抓拍、“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柳州是我家”公众微信平台和网站受理等相结合的信息采集体系,24小时受理群众反映 的城市管理问题。全市200名市容巡查员日信息采集量平均600多件。
大城管:1小时内整合资源协调处置难题
经过四年的发展,我市数字城管管理范围覆盖柳州市建成区228平方公里,监管区域延伸到34个街道(镇),284个社区(村)。城市管理工作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协调相关部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为群众办事呢?数字城管将各城区政府,市公安、住建、规划、园林、交通、物价、民政、文化、新闻、广电等部门,以及供气、供水、供电、通信等企业一并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了市数字城管平台与各单位“分级式”的沟通机制及考评机制。针对市民投诉类、安全隐患类的案件,比如露天焚烧垃圾污染环境行为,要求处置单位第一时间(主城区内半小时,城乡结合部1小时)到达现场调查,第一时间处理并反馈。
据了解,目前已研发“处置通”APP应用,加载在手机终端,实现图文、数据无缝移动式对接,便于处置单位处置和回复;通过电子政务OA网,实现了与各委办局协同办公;通过与“天网”工程监控资源共享,实现了现场监控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与市应急联动中心链接,实现了应急与非应急联动的无缝对接;通过与政府热线12345等城市热线资源共享,实现了语音、网络的一键切入。
大创新:多功能开发应用升级城市管理
数字城管开通电话、微信及网站等渠道,倾听市民反映或投诉的问题。为更方便群众参与城市管理、享受相应服务,目前已开发出“城管执法综合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办案”,整合城市管理受理的各类案件、办案流程等“大数据”,提升城市综合执法水平。
据了解,户外广告审批等手续逐步实现网上办理,简化程序;执法人员及车辆配置GPS定位系统,执法办案流程、违章事件情况等信息由各城区录入系统,让依法办事、文明执法更阳光、透明;屡次违章当事人还纳入诚信体系。这些功能的开放意味着“数字城管”升级为“智慧城管”。
“数字城管的运用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由‘被动 ’到‘主动 ’的转变。下一步,我们还将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数字城管建设成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人民服务。”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