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撒漏扬尘现象少了、空气质量明显良好、户外广告“示范街”多了...市容环境嬗变的背后呈现出一组组数据:垃圾日处理量突破新高、城市管理案件处理量倍增、市民向数字城管信息平台“报料”情况频繁,这些数据的“量变”不仅引起市容环境的“质变”,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制定出城市管理工作适合各级路段、各类难题的科学治理方案。
截至4月份可吸入颗粒物同比下降19.4%
车辆撒漏扬尘现象少了、主次干道冲洗路面频率多了。昨天,市环境保护局提供了以下一组数据:按计算单位为μg/m3监测,今年与去年1至4月同期对比,二氧化硫(SO2:26 、31;二氧化氮(NO2:29、36;可吸入颗粒物(PM10)89、101;细颗粒物时段(PM2.)70、83。分别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6.1%、19.%、11.%、15.%。
市环保局分析,车辆撒漏 、工地扬尘等是空气中细微颗粒物主要来源,相关部门加大“三车”整治,以及加强路面清洗,大大减少了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空气质量良好。
记者从市容局了解到,各城区环卫部门加强了对辖区内的主次道路的洒水力度,每天进行洒水防尘降尘作业不少于4次,道路果皮箱每天进行1次清洗;每月清洗三次道路交通护栏并加大巡回保洁,确保道路交通护栏随脏随洗;定期清洗路沿石。现阶段各环卫部门共出动水车34063台次进行洒水,用水量216108吨。
垃圾处理量最高每天近2000吨
“百日大会战”以来,全市环卫工及相关单位人员加强大街小巷 、卫生死角的清扫保洁力度,路面可见的垃圾少了,而立冲沟的垃圾多了。垃圾填埋厂工作人员基本每天加班加点 、机器设备全面启动,按无害化处理流程把垃圾填埋处理。
据统计,2月16日 、17日,全市垃圾量最高值达到1998.吨每天,突破了历史新高。今年2月,全市垃圾处理量40346.61吨,比去年2月份增加7652吨,日均增长率为23.%;3月以来,垃圾处理量近1500吨每天,较往年增加15%左右。2月1日至5月11日,“百日大会战”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期间,全市垃圾清运量约为132851吨,与去年同期垃圾清运量增加19906吨。
市环卫处市容环卫管理科科长覃士武分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造成了近10年我市垃圾量的年增长率在5%左右;“百日大会战”以来,各城区清理卫生死角,垃圾量有所增加。“随着路面清扫效率的持续提高,预计垃圾量将趋于正常。”另外,水上保洁清理河面垃圾5260立方米,环卫部门配合街道社区清理卫生死角2650处,清理废旧家具等混合垃圾3707吨。
案件处置量100天立案查处2万多起
柳州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
100天的时间,城管部门处置各类办案量达20396起,平均每天处理200多起。其中,整治“三车”撒漏等违法6262起(城管查处1602起);违法户外广告、门店招牌拆除面积87580平方米;查处占道经营14505起;柳江水域查处违法行为571起。
据了解,“百日大会战”以来,市国土、住建、交警、公安、城管等联合执法小组在开展“三车”集中整治行动中,联合媒体曝光违法违规运输车辆366台次、违法违规运输公司91家;抄报给住建委整改的违法违规工地777次、预拌混凝土厂(站)137个,抄报给国土资源局整改违法违规采石场、采砂场277次;取消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公司1家、暂停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资质1家。
对于马路市场(夜市)占道经营现象,市城管执法局执法监督科科长彭翠华介绍,各城区城管执法局还制定了专项整治方案,由上而下稳步推进整治工作,对流动摊贩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开展联合执法、延长监控时间、增加巡查频率等方式对重要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问题进行集中治理。
“柳州是我家”微信受理案件4338条
连日来,水上保洁加班加点清理水葫芦后效果明显
“数字城管”受理公众投诉或咨询的数据,客观反映了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度”。记者从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了解到,今年与去年2月1日至5月11日同期对比,市民投诉或反映情况,拨打城市管理服务热线12319:3535、3849条;政府热线12345转接(办):659、1690条;“柳州是我家”微信:4338、1753条;城市管理信息网站:58、51条。
该信息中心受理科科长李茂兵分析,从数据上看,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热情明显增加,大家通过微信等更快捷、有效的方式,参与“我的城市我的家”管理,另外,政府热线转接(办)的 案件明显下降,这表明各城区二、三级数字城管平台发挥优势,协调各部门处置城市管理问题顺畅。
市民积极参与管理“家务事”,宣传引导起了关键作用。市环卫处技术人员制作“一袋垃圾的旅行”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生动再现生活垃圾从路面收集清运等过程。在立冲沟垃圾管理所,也吸引了来自社区、学校等单位的市民,实地参加垃圾处理过程。
记者走访了解到,城管、环卫、街道(社区)等部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活动,宣传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政策,引导大家提高爱护环境的意识。
“行动”改变“行为”引起市容环境嬗变
空气污染物减少、生活垃圾处理量先增多、后趋于稳定...这一组组数据背后表明:城市环境越来越优美。柳东新区对新柳大道两侧人行道一手抓美化、绿化,严管工地车辆扬尘撒漏;阳和工业新区对影响主干道景观的建筑作围挡整治,对古亭大道及香港新城周边相关交通设施进行调整,补划了道路标线。
连日来,记者走访各城区发现,柳北区雅儒街道广雅社区组织人员对“三无小区”进行巡查,处理无主旧家具和零散建筑垃圾;鱼峰公园管理处组织工作人员打扫园区、擦拭周围马路护栏、冲洗地面、清洗附近道路的行道树;各城区的环卫部门对辖区街面随脏随扫。
这些“行动”也引起市民“行为”的改变,小手拉大手,相互握握手。家住城中区金泰苑社区的老奶奶黄慧明,带着小学一年级的外孙女也参与到“百日大会 战”的活动中来。乱丢垃圾现象少了,顺手捡垃圾现象多了。
白云小区居民李新亭说,小区里以前就仿佛是个小市场,且很多车子乱停放,居民意见很大。经过城管、社区干部的不断整治,现在,环境卫生有很大改观。
在柳北区白沙路摆夜市的摊主罗先生说,占道摆卖,生计所迫。但为了不污染路面,他专门设置垃圾桶,方便消费者扔垃圾。收摊后,他还用水清洗路面。
“自扫自洗成了文明习惯性的动作,就像打扫自家卫生一样。”这一系列的变化带来的是:桂中市场周边道路、荣军路、文笔路、跃进路、九头山路等城市主次干道整洁通畅、焕然一新,市民的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明行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