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位于皖北的宿州市大胆创新城市管理市场化模式,将园林绿化、城市保洁、水体治理等多项城市管理重点工作成功推向市场运作,倡导专业人做专业事,建立健全市政公用设施管理长效机制,探索走出了一条城市管理市场化的“宿州模式”。如今,旧貌换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的一座现代化宿州城已然呈现在皖北大地上。安徽台记者李娜报道:
“以前有句话,叫“从淮南到淮北,中间有个垃圾堆。”就说明我们宿州市的卫生状况非常差。”站在刚刚改造一新的宿州三角洲“五星级”公厕前,提起以前的这句玩笑话,宿州市城管局环卫处副主任余雷依然感慨良多。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曾经垃圾满天飞的城市,2016年6月被住建部正式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城市新颜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它短时间内迅速腾笼换鸟?宿州市城管局副局长李良臣的一席话,解答了记者心中的疑问:“政府要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改变以往政府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局面,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监督考核上,让专业的公司和专业的队伍来做专业的事情。”
运用市场化思维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是宿州市城市管理开出的一剂“良方”。而这剂“良方”首先指向遍布街头巷尾的公共厕所。2014年,宿州市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行“厕所革命”,把公厕的建设和改造纳入市政府惠民实施工程,率先将坐落在城市主要节点上的80余座公厕委托北京一家专业公司进行统一集中改造。位于宿州三角洲公园的一处公厕内,绿色隔断、暖色地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母婴室、置物台、无障碍扶手等一应俱全,以前脏乱差的公厕俨然成了宿州城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宿州城管局环卫处副主任余雷:“以前公厕自己管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实行管干分离,你干你专业的事情,然后我们按照考核管理的标准对您进行考核。效果更好,责任更明确,我们也节省了一些管理成本。确实我们也尝到了市场化运作的甜头。”
城市新颜的背后,离不开科学规划、建设加速,更离不开高效的市场化管理齐头并进。宿州主城区有12条成规模的黑臭水体,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根治,究其原因是缺少专业化的治理队伍。
2017年5月份,宿州市城管部门通过市场化招标,将12条黑臭水体的整治全部委托给国内治水龙头企业承担,创新PPP投资模式,两年建设期加十三年运营期,建立了黑臭水体治理专业化、长效化的管理机制。从去年8月正式开工到12月底,短短四个月时间,已经有8条河道通过了省住建厅和环保厅的阶段性验收。宿州市城管局公用事业科科长彭林:“我们在每一个黑臭水体都设置若干个监控的断面,每月根据水质达标的情况政府进行付费,如果他做不好拿不到钱。2019年底要把主城区12条黑臭水体做到水清、岸绿、灯亮、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宿州市三八沟治理项目负责人、中铁四局市政公司杨乐:“我们13年要跟踪,每年定期三次回访,如果出现问题,比如截污哪里出现新的排污口我们还要回来,一直到13年运营期结束。”
如果说城市道路保洁、公厕和黑臭水体推向市场后解决了宿州城的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问题。那么,园林绿化改革的市场化,则让宿州越来越美。
(安徽台记者李娜采访宿州市园林局生产技术科科长韩永友)
在宿州市经开区鞋城一路游园内,数千株香樟、樱花、银杏等植物竞相勃发,绿意融融。市园林局工作人员正在对游园进行市场化养护月度检查。宿州市园林局生产技术科科长韩永友:“公园、树、绿化带、凡是对外招标的绿地都要看,考核好的,90分以上的我们就全额拨给服务经费,90分以下85分以上的相应扣服务经费。政府购买服务,我们使用的经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要把这个钱花到刀刃上。”
2016年,宿州市通过公开招标将园林绿化养护全面推向市场,由企业取得管养权,政府支付相应的管养经费。短短一年半时间,园林绿化景观效果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4.22%、37.1%和13.49㎡, 创造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宿州速度”。
据了解,截止目前,宿州主城区100%的园林绿化养护,近2000万平方米的道路保洁已全部推向市场,在尝到市场化带来的“甜头”后,宿州市城管部门又将改革延伸到乱扔垃圾、文明劝导和非机动车辆的摆放等城市管理的多个领域。
如今,随机走进这座城,就会有直观的感受:路面干净整洁,绿化清爽宜人,交通井然有序,街市兴旺却不杂乱,闹中取静的公园,映衬着碧水蓝天,几乎找不到曾经的影子,一座美丽和谐的幸福城矗立在皖北大地上。宿州市民王先生:“原来道路上垃圾满地塑料袋满天飞,现在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消除了,城市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市民幸福指数也在提高。”